打开百度搜索,输入“朝圣”二字,它会告诉你:朝圣是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来说,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在《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里,并不仅仅只有一个人朝圣。哈罗德选择了徒步,奎尼选择了等待,莫琳选择了重新审视自己。
哈罗德: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接纳自己
主人公哈罗德的“朝圣”之旅是徒步穿越英格兰,到达贝里克的一所疗养院。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来说,贝里克的那所疗养院算得上是他信仰的圣地了。
这个65岁的老头,他的信仰来自一名加油站的女孩,他相信:只要他走,奎尼就会活下去。
奎尼,就是那个住在贝里克疗养院的女人,身患癌症,濒临死亡。
也许你我都会有着同一个疑问:“奎尼,是他所爱吗?”——这是我打开书,在第一章中看到哈罗德收到奎尼的来信时,脑海中产生的第一个问题。
如果,将哈罗德与奎尼的关系简单的用男女之间的感情来画上一个框架,我想我们都俗套了。
虽然,哈罗德的徒步之旅与奎尼有关,但纵观全书来看:这场徒步旅行,更像是一场旧回忆的洗礼,他在旧回忆中认清了自己。
哈罗德的旧回忆,是悲凉的。他的记忆里,有在他儿时离开的母亲、酗酒的父亲、对儿子戴维的内疚以及与妻子莫琳长达20年来的隔阂。
而奎尼,正是那个听他诉说了一切痛苦的红颜知己,选择替他“背锅”遭老板解雇离开的女人。
灰暗的日子里,哪怕是一束微弱的光,都会及其重要吧!奎尼就是当时照进哈罗德灰暗世界里的那束光。
在读完这一切后,脑海里的第一问题有了答案。
“有些回忆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对于徒步657英里的哈罗德来说,这些痛苦的回忆,确实很美。
我想象不到,如果他只是给了奎尼一封简单的回信,没有这场徒步之旅,哈罗德会怎样?
他看得到自己在没有莫琳的帮助之下,能自己一个人旅行吗?
他听得到除了邻居雷切尔之外的那些人的“秘密”吗?
他与莫琳二十年的心结还能解开吗?
在世人眼中,哈罗德是一个人励志的朝圣者。我想只有哈罗德才知道: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接受自己。
莫琳:“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
作者给出的结局,并不让人意外。从莫琳讲出她秘密的那一刻开始,她和哈罗德的心结总会解开的。毕竟他俩的心结也是因为爱而生的。
儿子戴维是两人爱的结晶。一直以来,莫琳以为哈罗德不爱儿子,直到儿子自杀身亡,这种恨意被扩大至数倍。我想,在儿子戴维死后,她是依靠那股恨意得以支撑下来的吧!这股恨意让她隐瞒了奎尼托她转达给哈罗德的口信。
直到哈罗德徒步去贝里克。她也有了足够的空间审视自己,看家中的那些旧照片。哈罗德看向儿子的眼神、想拥抱儿子戴维但又担心戴维不开心无奈举高的手,这些将过去拉扯出来的画面,使得莫琳开始接纳自己,接纳哈罗德。甚至在哈罗德想要放弃时,鼓励他继续前行。
作者给了莫琳和哈罗德一个圆满的结局。正如书中一句话所说:“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
正是因为爱,莫琳与哈罗德的生活得以继续。
奎尼:“知道你会来,所以我会等”
《一个人的朝圣2:奎尼的情歌》已经上市,我并没有过多的去了解。但我从刚读完的这本《一个人的朝圣》中窥见,哈罗德对于奎尼来说,也许就是那样一个“知道你会来,所以我会等”的人。
她知道:只要自己活着便是他的希望。
如书中结局所示,奎尼在生命结束前,等来了哈罗德,等来了召唤他的那束光。
我:当过客挺好。
谁的人生又不是一条朝圣之路呢?我们都有过去,都有遗憾,希望过去有些事情没有发生过。诚然如书末,作者Rachel Joyce所说:人生有些东西真的是修不好的。或许我们最多只能做到开放地接受变化以及接受我们自己是谁。
我是谁?似乎被赋予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我,一直是生活中主角,也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角。
如果,我成了过客呢?我又会是怎样?
在旅途中,哈罗德发现: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成为一个过客,陌生的事物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保持真我,诚实地做一个哈罗德而不是扮演成其他任何人,就变得更加重要。
这番心境,倒是合了那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不就是走走停停看风景吗?
能把自己看全,当过客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