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几岁离家,上初中,过寄宿生活,没有遇到过非常称心的家或家人,当然是因为我自己。十分不满意的时候,要么撤退,换一个地方,换称心一点的伙伴。要么离家出走,换一换心情,再次回家。
季羡林有一本,味至浓时即故乡,专写美食的。最喜欢的还是书名。想来是有点羡慕他。对我来说,可能是,我心安处即是家。
可是到哪,和家人一起,总是最不容易安心的。
先是原生家庭,各种情绪压抑,缺乏温情,每到看春晚时,种种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场景(或假象),总让我潸然泪下。因为那里有我渴望而不得的温情和陪伴。
到亲密关系。从小没得到的爱和温暖,几乎歇斯底里地想从另一个人身上索取,加上各种混杂夸张的情绪,把对方吓得“节节败退”。于是彼此配合,完美地演了一出“追与逃”的剧本。
再是亲子关系,各种控制,反控制,失控,自责,反思,关系崩坏了再努力修复。终于稳定一些了。又有了老二,新的危机又出现了。每一天都像是借了高利贷一样地生活。因为,爱的储蓄实在太少,想要给的又太多。
没有太多自己的空间,时间。终于有一天,女儿感染了轮状病毒,一天之间泻了十几次,第二天,我也连着泻了九次,勉强上了讲台,居然没事,斗胆跟家里请了一晚的假,因为从小惯的毛病,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好不容易用病换来的休息特权,厚着脸皮保持下来了。我同事直接地说,你不在家你婆婆肯定是累,她就是没对你说而已。小心翼翼地求证,再细致地捕捉着孩子爸稳稳地带孩子出去散步背后的小情绪。张老师说,像你这么潇洒的妈妈是很少的。我觉得也是,但这个过程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我一想到暑假,一个人要带两个孩子就十分害怕。但我感觉不到害怕,只是一味地开始计划买点什么,做点什么,让孩子们能更舒服地打发时间……
这两年先后入了手帐坑,再入了多肉的坑。我觉得我好多了,至少不会在原先的坑洞里纠结了。
但,这只限于原生家庭以外。
一回到家,我又变回了那个情绪压抑,不能表达需求的少女。
这几晚,女儿烧了一夜,我担心地陪着熬了一夜。然后死死地睡了一晚。然后,她又哭闹了一夜。以前几乎不这样,我想这跟我的状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崩得太紧了。
我想起前几年的个人体验,该探索的探索了,该体验的体验了,始终卡在了行动阶段。所以,我回到家又是个少女。木讷严肃不苟言笑,一点都不像我在外面的样子。
我想,如果我够潇洒,不该每年一放暑假就回家。
我想我是有些怨恨的。我想说,我从没见过天底下有我妈这样的外婆。我想,是不是我不对,我在期待她能帮我一把,我还在期待。我是真的很不满,这样的感觉才让我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