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50天,1281字。累计229537字
我生长在东北农村,是一个80后。所以,我小的时候看惯了的就是冬天腌酸菜、包豆包、蒸馒头、包饺子!那时候,最不爱吃的饺子是酸菜馅的,最不吃的面类就是豆包,最不爱吃的主食是苞米茬子粥!
但是,时光荏苒,已经30多岁的我,最近几年不知怎么的突然爱上了苞米茬子粥,突然爱吃了酸菜馅的饺子!这两样东西还是很容易能买得到的,而且自己也很容易上手操作。但是,最近两年的豆包就有点难度了。其实,弄豆包是个挺累的活,我不想让已经70多岁本就身体不太好的妈妈给我包豆包吃,主要是怕她累着。我心想着,我找人要点吧!以前在农村里的时候,豆包有的是,谁家没个几丝袋子呢!可是,最近我问了七八个人(都是农村的)要豆包,他们竟然都说没做、没有,他们说现在市场上也有卖的,想吃就买点呗,那多省事呀!省事是省事,但是不好吃呀,我又不是没买过。
其实,大家现在都没那么忙了,做豆包也没以前那么费事了。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做豆包叫做“淘米”,整个过程可费事了,就我家来说就得忙个四五天才能吃上豆包。
首先是准备原材料,那时候农材用大黄米、江米、玉米,还有红芸豆、一定要正宗的、自家种的红芸豆!然后就开始淘米了,所谓淘米就是把大黄米、江米还有玉米,分别淘洗干净后再用一种能控水的容器分别装上。控水时间大概要20—30个小时之间。控完水后,就可以去磨面了,磨面时也要分开磨。那时候一个村子里能磨面的也就一两家,而做豆包的时间大致都是一个时间,所以磨面的场面也是非常热闹的。每天每户或用自行车或用毛驴车或是几个人背着,来到磨面的地方开始排队。排队的时候当然不能闲着,几个人一起东家长西家短起来。
磨完面后,带着三口袋面回家了,回家先用细筛子把面都筛一遍,然后再按照比例把玉米面分别加到大黄米面和江米面里。把它们掺和均匀了,就可以和面了。和面是有讲究的,一定要用热水烫面,水温得在75度以上,和的面一定要硬,硬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刚好可以把面揉到一起而不至于散花。两种面和好生分两个大盆装,这个盆子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用塑料盆,最好是磁盆或小钢。把大盆放到炕头上,捂好被子,这是发面。面先发着,第一次打开得是15小时以后呢!这样,面的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开始准备豆馅。也是先把红芸豆淘洗干净,泡2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放入锅里烀了。一般情况下需要烧两次火,第一次烧开后看看水,水多了舀出来一些,水少了加一些,调整完水后再烧一次火,锅开之后再烧五分钟,停火,焖锅,半小时后就可以怼豆子了。怼豆子有专用工具,用它可以把烀好的豆子怼烂,怼烂的豆子放凉了之后就可以把它制成豆馅了。做好的豆馅要放在外面冻上。冻好后放起来备用。 这样,豆馅这步完成了。
这时候再来看面,经过两次打开、揉面,它可以包豆包了。包豆包很好包,拿一块面,把豆馅放里,只要不让豆馅露出来就可以。到这里,豆包的制完成了,剩下的这一步,就是蒸豆包了。这也是小孩子们盼了好几天才盼到的时刻!
那时候,不喜欢豆包!现在的我想不明白当时的我为什么不喜欢豆包。倒是儿子替我想了一个,他说是不是因为豆包里没肉啊?
他说他不爱吃豆包就是因为没肉。我已经想不起来是为啥了,也许真的像儿子所说的,是因为它没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