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静贤
前言:日本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八女川站在疾驶而来的列车前自杀,遣言是“生而为人,对不起。”
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又制造出多少“生而为人,对不起”的孩子呢?
一、许多父母,都让自己的孩子,活成了“生而为人,对不起”
6月13日上午,小斯的遗体在达州市渠县的渠江河面上被找到。年纪轻轻的小斯,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也许,从小斯长达2800余字的“绝命书”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
小斯从小就天资聪颖,他也从学习成绩好做一个学霸中找到了优越感。
“我还是想当一个好学生的,但是呢自从我爸把我接到福建过后,怎么说呢,我就觉得他这人因为从小吃了很多苦,心理有点问题,脾气不好,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直吵着说要喝他带回来的花生牛奶,他当时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来了。”
——无视孩子的感情需求和尊严:小孩子喜欢吃东西,那是正常的啊!怎能因为自己的心情不悦,就一下采用暴力、直接的方式一下回绝了孩子呢?即使想要拒绝,也应该好好说话啊!一件小小的事就这样粗暴地对待,可想而知,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心中又有多少幸福、快乐可言呢?
“平时吃饭打隔一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
——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缺乏了与孩子的沟通。
有一次,孩子月考全校73名,打电话给妈妈说,妈妈说才73名。孩子在电话那一边都快气哭了,在这所学校竞争有多激烈,其他同学考到前600家长都有奖。
在电脑上玩游戏,“玩游戏,一个人玩是没什么意思的,玩个游戏不求别的,就为了装逼。说白了我就是想刷存在感,我爸说我骄傲,真是可笑,我一直很自卑,个子矮,穿的衣服不好,听他们说的事,我一件都没听过。反正我越来越自闭,心里越来越。。。说不出来的感觉。反正我觉得我自己很不好,除了成绩。”
——父母的频频打击,无视孩子的优秀,让孩子内心里越来越自卑,缺乏存在感。还好,这个孩子,还有学习成绩来做内心和精神上的支撑,那其他普通的孩子呢?
“后来反正我越来越反感我爸,心情几乎没好过,我就故意不学习,考差点(不是我吹,不写作文,数学睡到广播里说离考试时间还有半小时才开始写,我还是考了全校335名),希望我爸能问问我之类的,稍微改改,然后打电话第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在达外读了?我跟你转到其他学校去,莫浪费老子的钱,我去你麻痹的钱钱钱!然后我就知道,我的人生以后都会很黑暗,也许有些夸张。”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就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但我只要待在家里或者和他说话,我的心里就高兴不起来。再然后,我发现我活得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的心已经变得我自己都感到厌恶了,我的情商太低,情感这方面严重有问题,感觉不到父母对我的爱。就连喜欢一个人现在想想也只是因为心里很空洞,想放一个人在心里,而已。”
我十岁生日许愿,本想许个长生不死,后来觉得不可能,然后就许愿让自己从10岁开始衰老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这或许就是我长不高的原因吧!我还在10岁的时候作死预言过我活不过18岁,然后,成真了!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是谁,让孩子感受不到生存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是谁,让原本一个优秀、聪颖的孩子,变得如此厌世?看不到一点存在这世上的动力和希望?!
“所以呢,如果我没有想太多,其实我还是可以作为一个人,普通的存在于这世上,遵循这世界的规则。但我不想,因为我并不开心,不顺心。写的很乱。看了这些,可以觉得我有病,或者说精神分裂,因为一方面的我写着这些,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作为一个正常人看到我写的会怎么想。你们怎么想都无所谓了。或者有人说我是逃避现实什么的,你也可以这么认为。反正我死都死了!随便咯!
然后,把我当朋友的,心中有我的,我的心也是,但,抱歉。
再然后,这不是写给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角度与立场,我也跟他们说不清。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
——父母一味的批评、指责和否定,对孩子优秀一面的无视,让孩子找不到在这世上存在的快乐和价值,于是自己也不拿自己的生命当一回事。这样的结果,谁造成的呢?!
小斯的父亲经营着一辆城乡中巴线路车,刚参加完高考的小斯随车帮父亲售票。6月10日下午5点左右,父子俩在前往中巴车的途中,小斯曾问父亲会不会给他发工资,再一次被父亲责骂。当两人走到县城北门附近时,父亲突然发现小斯不见了。
他父亲以为儿子只是和他赌气,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见到儿子的遗体,他们才发现,原来自己和儿子之间,一直存在着深深的鸿沟。
而10日父亲的责骂,成了小斯最终选择轻生、放弃生命的导火索。
正所谓“生而为人,对不起”:我的人生注定与任何精彩与美好,无关。所以,我放弃了。
二、父母爱的匮乏,是孩子“生而为人,对不起”的最根本元凶
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孩子,“生而为人,对不起”?
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爱,感到匮乏。
父母的指责、漫骂、否定,甚至忽视,都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存在在这个世上,都只是多余的存在,甚至没必要存在。
而最好、最理想的解脱,就是自己主动离开这个世界,反正已生无可恋;或者自己的主动离去就是帮身边人解脱,为身边人好。
而这一切,不管父母是否真的爱孩子、在乎孩子,但只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长此以往,只会离内心的幸福和满足越来越远,甚至最后因绝望而走上了不归路。
就如上面小斯的案例,父母不爱他吗?爱,一定爱。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而且在见到小斯遗体并确认是小斯后,他的父亲至少沉默了1分钟,面对墙壁,泣不成声。而他的母亲,则见到遗体后顿时瘫软在地嚎啕大哭。可以说,小斯的父母都爱小斯,但小斯感觉不到。甚至他成长过程中,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也因此,带着爱的匮乏感,充满对这个世界的怨恨和毫无留恋,决绝地选择离开了人世。
再比方说,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5岁。几年前,母亲离家出走,父亲远走他乡打工,留了电话,却从未打通过。
自杀前,哥哥留了一份遗书:“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好,但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这句话,和上面悲剧的主人公小斯的想法如出一辙:“我还在10岁的时候作死预言过我活不过18岁,然后,成真了!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而对于这4兄妹的悲剧,当地许多村民也归结为是孩子们严重缺乏父爱母爱的结果。4兄妹的姨奶奶潘玲一口咬定,这跟孩子们的自卑心理有关,“爸爸妈妈要么都不在家,回家碰到一起就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对此,武志红撰文评论道:
“用稍理性的话来说,即精神分析的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
我想,杀死毕节那一家四个孩子的,就是这种绝境吧。虽然老师和社会对他们有回应,但那无法替代父母。母亲消失了,父亲电话也打不通,而很可能的是,他们心中从婴儿期就一直活在这种绝境中,他们受够了。”
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最需要关爱、呵护和安全感的阶段,得不到父母的任何关爱、鼓励、赞赏,甚至注视时,那么必然对这世上充满绝望,就像武老师在他文章结尾所说的:
“大人一旦关上了心,就可以像没事人一样活着,将生命延续下去。但孩子,他们的心还没有关上,无回应之地的绝境,或许会直接杀死他们。
毕节这四个孩子,他们不是死于贫穷,而更可能,是死于无回应之地的绝境中。”
可见,一个孩子,如果成长过程中,感受不到任何爱的回应,对于其来说,都无异于一次又一次地被身边至亲至爱的人——父母,决绝地往死亡之路上推。
正所谓:生无可恋。而且,生而为人,也对不起。
而还有另一种“生而为人,对不起”,就是孩子觉得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愧对父母的付出,从而选择了离开人世。
就比方说,前段时间,一名中学生刚考完期末考,就服毒自杀了。因为他觉得“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对不起父母”。于是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并在遗书中,告诉父母自己已存了几百块钱,希望父母能拿这些钱好好去玩下,别亏待自己了。多么让人心酸的遗言。不论选择结束的原因,还是身后事的交代,都满满是对父母的关爱。但因无法承载父母重重的期望,而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
可悲吗?真的很可悲。
以上这几种“生而为人,对不起”的背后,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匮乏与不足。也许,在某些父母眼里,自己对孩子可是满满的爱,只不过因表达方式,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或感觉不到足够的关爱。但不论是哪方面原因,总之至少在孩子的心里,父母的爱,是匮乏和不足的。于是就造成了孩子选择结束的悲剧。
三、如何破解原生家庭的伤害,甚至诅咒
我想,对父母来说,如果想要孩子在成长路上,能有充盈、满满的爱的感受,能快乐、自信地成长,那么一定要多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俯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多作换位思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孩子是爱自己、尊重自己的。
换句话说,做父母的,就是要主动地去学习和成长。
否则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对待孩子,一切都以自己的判断、感受为主,要求孩子只能听,不给孩子任何表达的权利,忽略孩子内心的情感,这样的孩子又怎能收获尊重、爱和幸福感呢?能好好地度过不短且必经的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就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这样的父母,更多的都是顽固、不开化,听不见任何其它、不同意见的人。所以,对于生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悲哀。
以前,读心理学书籍,发现很多心理领域的大家,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伤害和影响有多大上面。而且在现实中,不论名人,还是普通人,常常看到他们的人生,被原生家庭所包围、所影响、所伤害。
基本上每一个人生路上、情感路上走得坎坷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令其遭受重重伤害、质量不堪的原生家庭。
一开始,我也这样认为,出生在这样的原生家庭的孩子,也许一辈子都被原生家庭所伤,也许一辈子都不能翻身了。
就像太宰治,成年后,一直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寻找幼年时缺失的母爱。并最终和女人一起殉情而死。
这样受原生家庭影响一辈子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慢慢地,我在实际生活中,却看到一些出生在不好的原生家庭,却逆袭、反转自己人生的人。这种人,都有一种共同点,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如学心理学、接受心理咨询等),明白和看清楚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从而在理性的基础上,选择了自我救赎,并最终让自己从原生家庭的伤害和影响中,走了出来。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就如知乎上,一个从小总是被父母不分青红皂白,想打则打,想骂则骂,想怎样就怎样,为此而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孩子。长大后,自己努力去攒够心理咨询的钱,做了心理咨询。通过咨询,逐渐明白父母这样对待自己的真相:
他们爱的并不是孩子,而只是在享受那种无法报复的“权威”。
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压力和黑暗,用愤怒与暴力,倾泻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而最后,作为孩子,却要独自承担这一切的责任和后果。
知道、明白了这一点,就成了这个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她很早就离开了家,然后几年基本不回家,结婚之后,也不怎么与父母往来,即使过来也尽量避免与他们相见。
因为她已经明白,自己这辈子最做不到的一件事,就是原谅父母。她知道自己依赖不了他们,也知道自己耗尽了对父母所有的爱。
其实很多“生而为人,对不起”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对孩子不尊重的父母。他们任意地在孩子身上,倾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不满。
——而这没有尊重的爱,不叫爱。
就像这个女孩,在心理咨询师帮助下,对父母重新的认识一样:他们爱的并不是孩子,而只是在享受那种无法报复的“权威”。是的,他们在享受,享受一种作为家长特有的权威,而并没有把多少有心的爱,放在孩子身上。
所以说,要如何才能破解原生家庭的伤害和诅咒?我想,就像这位女孩,学会自我救赎。而这,就需要有一颗主动而开放的心:
主动,去自我救赎;开放,不断学习和成长,积极接受新观点、新事物。
尤其在家庭关系中,不被所谓父母的爱,所绑架、所奴役。
救赎自己,先从关爱自己开始。
愿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将来。出身,我们选择不了。但我们,可以选择主动的改变。把自己的人生,过成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这一切,首先从自我觉醒那一刻开始:父母,也许让我们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但只要努力,只要有一定的眼光和高度,我们不幸的命运,还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依旧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的希望和能力的。
不要放弃,主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