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潘金莲,还是小白菜?抑或是千古奇冤窦娥?
上映首周,《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就破了2亿,如今奔5亿而去,成绩还是可圈可点的。
在朋友的强拉硬拽——最重要是连电影票带爆米花一起承包了之后,我也去看了首映,感触很多。
毫无疑问,这是截止到目前以来,冯小刚在大荧幕上最大胆的一次尝试,尺度也是我观影几十年以来所看过的最大的(好吧,别想歪了)。
至于口碑的话,有人说好,非常不错,年度诚意之作。也有人狂喷,说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集体退场......
然而,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值得我们冒着严冬去影院走一趟吗?范冰冰所扮演的女一号,又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线索很简单,但真正值得我们看的,其实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在推进过程中的层层阻力,及其折射出的官场现象。
简单来讲,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饰),为了纠正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与上上下下的官员百姓,打了十多年的交道和官司。
没想到的是,她想要折腾的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又变成了第三件事。
正所谓“十年官司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她还是没有把这话给纠正过来,但她已经饱尝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其实李雪莲拼命想纠正的这句话,是她前夫说的:
“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
然而一方面,这句话到底有没有纠正的意义?另一方面,虽然李雪莲一直想告诉大家“我不是潘金莲”。可后来的事实表明呢?
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得说说以下这三个男人,他们都是因为情欲跟李雪莲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关联。
第一个男人:前夫秦玉河。
李雪莲到底还是爱不爱秦玉河?答案是肯定的——虽然这种爱跟我们在韩剧中所看到的风花雪月不一样,也不像是诗经里所描述的那样诗情画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其实,李雪莲的爱传统而纯粹,愿意并敢于奉献,无条件地信任,完全是属于嫁夫从夫的中国式妇女类型。
也正因如此,这种爱在经过背叛后,变成了一种恨,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她一开始想的不过是“先结婚再离婚”,可后来却想把对方杀死。
第二个男人:厨师赵大头。
其实,这是一个不错的男人。李雪莲去了北京,无依无靠,他不但冒险收留了雪莲,还客观上帮了大忙。后来,在李雪莲被警察尊点盯着的时候,也成功地帮雪莲逃走。
总的来说,大头是值得托付终生的一个人。李雪莲一度也以为这就是她的归宿,也因此放下了所有的过去,准备过新日子。
但命运却再次开了一个玩笑,她发现大头其实有瞒着她跟别人做交易,所谓的感情,不过是一场“演戏”(其实性质远没有那么严重),于是愤然离去,放弃了手中的幸福。
第三个男人:屠夫。
虽然此公的出镜不多,但却很重要,因为从雪莲跟他的交谈中,折射出了李雪莲的价值观:
为了达到杀夫的目的,不惜以肉体为交易筹码。
正是这三个男人,构成了李雪莲的情感线,也折射出了她的爱情观。
当然,电影除了讲爱情之外,还有更多的值得回味之处。
比如说,这部影片跟张艺谋多年前的代表作《秋菊打官司》有些类似。
然而,同样是打官司,不一样的是:秋菊打官司是为了“要个说法”,是有逻辑基础的,面目也是严肃的;
而李雪莲整个行为的动机都是“不蒸馒头争口气”,不懂法理,蛮不讲理,也不管程序是否合理,只要能达到目的,屠夫也好,大头也罢,随便都能上身,都能“弄那事儿”,她根本不会顾及到,弄了那事儿之后,潘金莲的帽子其实已经戴在了头上。
当然,李雪莲的思想转变原因,电影里也有交代,正是因为前夫在大庭广众之下,揭示了她“婚前不是处女”的秘密。而这样的事实,很快就会在小镇里传开。
也正因如此,李雪莲才有了杀夫的念头,也有了后面十年来折腾的理由。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她只是单纯地想摘掉这顶“潘金莲”的帽子而已。
另外,圆形和方形的画幅使用,也给电影带来了反思和趣味。
很多人猜想,圆形可能代表着官场的圆滑,方形则是代表方正和公正,“整部电影圆的多、方的少,就是说公正还远远不够。”
最后,特别想提的一点就是,借用法院院长(大鹏饰)的话来说:
官员觉得她像小白菜;她认为自己是窦娥;经过多年的告状,已经修炼成了白素贞——再加上前夫说她是潘金莲,李雪莲的身上,足足活着四个大名鼎鼎的中国古代女性。
其实细想一下,这四位女性,是不是恰好代表着中国某些传统妇女“弱、冤、痴、欲”的四大特点呢?
所以,李雪莲最后还是成为了潘金莲——哪怕跟我们想象中的有所不同:
《水浒传》里的潘金莲是一个美丽风流,心狠手辣和毒杀亲夫的女人。
而电影里的李雪莲,同样是一个美丽愚昧,而且不择手段地想要杀害前夫的女人。
但是,如此一个放荡随性的潘金莲,当年也一定是单纯鲜嫩的小白菜。而真正给李雪莲带来变化的,到底是社会和法理,还是爱情和婚姻,抑或是她自己本身?
本人新书《做更耐撕的自己》已全村上市,欢迎各大购书网站选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