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淘宝书店游览时无意中发现《空谷幽兰》这本书,有一个朋友网名也叫空谷幽兰,平时喜欢她的宁静淡泊,仙子姐姐上半年送我的兰花最近也吐苞怒放了,以为这本书是介绍如何养深山兰花的书,就直接下单买了。
收到此书拆封后,才知道自己有多肤浅了,这是寻访中国隐士的书。《空谷幽兰》的作者是一个名叫比尔.波特的美国人,是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汉学家,自幼喜欢独处,长大后机缘巧合开始学习中文,从此迷上了中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充满了不为人知的神秘感,并决定去探究这种古老的传统文明。
为了寻找隐士,比尔不辞辛苦地奔波于终南山、华山的寺庙、山洞和草棚之间。比尔采访的这些隐士中,有不识字的农民,也有大学生或研究生;有90多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年轻人;有人身居幽癖之地长达几十年之久,也有些初到者刚刚结芦......无疑,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初心而来。
这些虔诚的“住山人”为了杜绝尘世的烦扰,往往栖息在外人无法抵及的幽癖之地。棚屋简陋,入冬则极寒;粮食短缺,几难以果腹。“山乏水,饮积雪,充饥恃自种野菜。”
他们过着最为简单的清贫生活,自己种土豆、蔬菜,吃松针、花粉,当然也有居士的供养和家人的帮助。这些人非必要不下山,除非是下山背粮或是必需品。
相比于生活的贫寒,也许深重的孤独才是最为难以忍受的。当然,寂寞与否,因人而异,对于那些真正能潜心修炼之人,这份寂寞无疑是上天所赋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看完此书,我不禁也发问:世间果有隐士乎?
在历史上,陶渊明被定位为隐士。但隐士,不是谁都可以做的。隐士即隐居之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重点在这个士字上。这个士,就是高官名士。还有所谓名士,最起码是读书优秀,在道德文章上有所建树的人。不说做隐士,就是达到这个士的水平,就排斥了世间绝大部分的人。
比尔:中国还有隐士吗?
老和尚:中国当然还有隐士,但是,当你遇到他们的时候,你认不出他们;除非他们愿意让你找到,否则你就找不到了。
居士高鹤年的《名山游访记》曾提及隐士,据闻内有隐僧,有时而现,须长过膝,不知几百年矣。时闻木鱼声,我屡屡觅访,无缘得见。
真可谓“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但也有一些隐士,他们常常以常人状行走于世间,或佛寺、或闹市,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深入红尘之中,去寻找那些心存慧根、能够修炼之人。"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等,都是说明: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有能力的人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我也有一个隐士梦,但还有自知之明,自己跟士不沾边,也忍受不了深山的孤寂,只是个避世梦,不与人打交道,安安静静过余生,天下是非不关我事,我只想自己行止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