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一天没出门,上午打扫打扫卫生,洗洗衣服做做饭,下午睡会儿午觉,然后坐在久违的阳光里,读完了这本董蕾送给我的书《到灯塔去》。
这本书没有很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不是那种一口气想要读完的那种小说,所以断断续续地每天读一点,今天读完后面的四分之一,合上书,回想着前面读过的内容,再思考着结尾,一时竟想不出她为什么取名《到灯塔去》。看了译序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一本意识流小说,伍尔夫认为作家必须站在作品中不同人物各自的立场上去观察,倾听,思考,把所得到的印象,情绪,心境,氛围重新组织,再现出生活与现实的精神和实质。这本书就体现了她的这种灵活多变的、印象主义的、重表现思维不重表现行动的创作风格。
这本书共分为三部。第一部分“窗”描写的是拉姆齐先生一家和几个朋友在海滨度假生活中一个下午和晚上,中心是晚餐。第二部分“岁月流逝”用淡淡的几个镜头和回忆展现了这所别墅因主人在战时无暇来度假而逐渐破败下来,在此期间,拉姆齐夫人以及长女先后死去,长子也在战争中阵亡。第三部分“灯塔”讲的是10年以后拉姆齐先生和小儿子詹姆斯、女儿卡姆乘小船去到了灯塔,实现了10年前詹姆斯的愿望,画家莉莉·布里斯科终于完成了10年前开始而因找不到感觉停顿下来的那幅拉姆齐夫人和小詹姆斯的画。(摘自译序)
关于灯塔的象征意义,一种说法是一方面,灯塔是建立在光秃的岩石上的坚实的物质存在,这代表拉姆齐先生的理性和物质的现实,另一方面从灯塔内发出的闪光象征着拉姆齐夫人所代表的精神的现实,这是生活的本质。
我理解不到这样的深度,但读到最后,我觉得第一部一开始就说到小詹姆斯兴致勃勃的要到灯塔去,可拉姆齐先生不合时宜地说明天天气不会好,去不成灯塔,不注意语气不注意讲话方式,打击了小詹姆斯的积极性,虽然有拉姆齐夫人的委婉的调和,小孩子还是讨厌他的父亲。第三部写到拉姆齐先生老了,但在詹姆斯眼中依然是专横、暴力的代表,10年后詹姆斯不想去灯塔了,但拉姆齐先生却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叫醒他们跟他一起去灯塔。在去灯塔的小船上詹姆斯还有杀死象征暴力的黑鹰的内心独白。但到最后到达了灯塔,拉姆齐先生表扬了詹姆斯的掌舵技巧,而得到父亲的赞扬和肯定是詹姆斯渴望的。他们一起上到灯塔,我感觉是他们父子父女间达成了和解。这样首尾呼应,就像是封皮上写的:献给父亲母亲曾经的功与过,以及那些伤害过我们的生活。
读到第三部,有两段印象很深。一段是这样的:“于是在一些零星的时刻,比如在沿着布隆普顿路行走的时候,在梳理头发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会情不自禁的在想象中画着那幅画,眼睛掠过画面,解着那个结。但是脱离画布,虚无缥缈地设想画画和真正拿起画笔画下第一笔来,这之间毫无共同之处。”看到这儿我突然想到,我们9年级刚学完发明那个单元,如果能发明一种眼镜,带上它,把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和脑子中想象的结合到一起,然后按一个按钮,或眨一下眼睛,直接就能打印出一张想象中的画,这个发明挺好玩的。
另一段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此而已——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一个随着年华的消逝,会向你越逼越近的问题,那伟大的启示从来没有出现,也许那伟大的启示永远也不会出现,出现的是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奇迹、启发、仿佛在黑暗中意外地擦亮了的火柴,眼前就是这样。”确实,感知生活、珍爱生命,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我对这段感触深还来自这两天的体验。上周四半夜一点左右我心口疼醒了,躺了好几分钟不见缓解,有点害怕,怕自己心梗就此死去(虽然我希望能不拖泥带水地一下过去,但现在“过去”还有点太早),慢慢起床到药箱里找到哥哥之前给我买的硝酸甘油(10月份刚过期,聊胜于无吧),含服了一片,很快不疼了,变成胸闷,又过了一会儿症状都消失了,才又睡着。第二天跟笑然说起来,她赶紧咨询她心内科当医生的老公小马,小马建议我做冠脉CTA,帮我办好预约,周六上午我去胸科医院南院区(一门诊)直接做了检查,下午操心的小马就给我反馈了结果:有斑块,中度堵塞55%,无需介入,但需要吃药,速效救心丸也要常备。那就听医生的吧。笑然两口关心的张罗着,我很感动。

还有就是董蕾带给我的感动。我们约好周六中午喝茶吃饭,她不仅提前把送我的兰花和富贵竹放到茶室,见面了还送给我一套韩国的帽子围巾。董蕾是我二实验的第一届学生,就教了她两年,但她却年年教师节送礼物给我,知道我爱读书,今年更是给我买了12本书(《到灯塔去》就是其中一本)。我总觉得自己何德何能能得到如此厚爱,她说我对她影响很大,我值得拥有。我当然更应该“感知生活,珍爱生命”了。


午饭时边吃边听了蒋方舟的播客《一寸》,她提到起这个名字,其一就是自己的知识成就就是这么一点点积累的,知道的多一点,快乐就多一点,我特别同意。比如我读完了伍尔夫的这本《到灯塔去》,就多了一点对人生的感悟与理解,感觉自己又强大了一点。再比如今天听到董宇辉边直播带货边讲解书,提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我前几天刚读到这点,就格外开心。
没有大的启示,平平淡淡的日常里就藏着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