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阿德勒的第四个主张非常富有哲理,也揭示了人生的最大真相——更重要的是“此时此刻”,通俗说法即“活在当下”。(“活在当下”这四个字我们太熟悉了!但是阿德勒对此的解读可能和你的解读并非一致。)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我曾经有这样的体验:“有一段时间会很不想学习,但是想到这样就很有可能实现不了我的目标了,就会陷入焦虑之中。之所有会有这种焦虑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潜意识认为“实现不了目标的人生是黯然失色、毫无意义的。”
但是,阿德勒却说“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
阿德勒认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想要达到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称为“潜在性的人生”,并且没有达到目的地之前的人生都不算有意义。与此相对,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人生称为“现实性人生”。
其实,阿德勒对“活在当下”的解释,对我一直以来所持有的价值观是有很大冲击力的。因为我感觉不止我一个人,几乎全社会的人都在过潜在性的人生,每个人可能都会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有着清晰的目标,并且以“对未来毫无计划/毫无奋斗目标”为耻。譬如说,小学或初中我们都会被要求写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对未来人生有了初步的设想或规划。又譬如说,很多人考研的心态是“我考研就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否则我压根都不想读研。”很多刚工作的年轻人会说“我计划在未来10年要实现财富自由。”我们都有着大大小小、短期长期的目标,甚至还会请专业的老师帮助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那是因为,我们内心总会觉得不存在目的地/缺乏计划性的人生非常飘忽不定,非常不靠谱,也非常抗拒自己迷茫时的人生状态,竭力想要前路清晰。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想,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是的,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也就不存在目的地。在跳着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人成了专业小提琴手,在跳着司法考试之舞的人中也许有人成为了律师,或许还有人跳着写作之舞成了作家。当然,也有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但是,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现实中我们可以这样做吗?
假设说,我们抛弃自己原有的人生目标。我对自己会到哪里/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没有任何设想。我活在了“此时此刻”。我唯一知道的是心中所爱和ddl。于是,我就去专注地干这些事。结果会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每一个“此时此刻”,当下即完成。
我现在,就想要没有目标地过这一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会让我觉得很有解脱感。以前我会想学习是辛苦的,工作也是辛苦的。这里的辛苦我指的是,我预见了我自己的人生轨道,没有惊喜,甚至有点麻木。但其实为何我要给自己敲定下来那种可能性?毫无必要。
书里有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大意是这样的:若想象自己是剧场舞台上唯一主演,舞台的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我们会看不见前排的观众也看不见身后的东西。人生也这样,如果聚焦于此时此刻的“起舞”,就会看不见过去也看不到未来。如果你感觉还能看见过去和未来,就说明聚光灯微弱或没有了,此刻你并没有在“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