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的项羽和刘邦,一直感觉项羽的失败令人惋惜,但是深入剖析其中胜利与失败,就会发现失败也许一开始就注定了。
项羽的优势与劣势 。
优势:
一、勇战派代表人物 ,作战勇猛,经常能以少胜多 ,在历史中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名将 。
二、拥有的资源众多 。人才上 ,在楚汉之争的前期 ,账下人才济济 ,文有范增、陈平 ,武有英布、龙且、钟离眛、韩信 。 兵力在各诸侯中居于首位 ,封地是自己挑选的 ,物资等条件都是最好的 。
三、有一定的领导能力 。前期能凝聚如范增、钟离眛、龙且等豪杰的人领导能力、个人魅力自然不差 。
劣势:
一、个人主义或者个人英雄主义严重 。
在处理许多事情上没有以“事情 ”本身为主 ,对于自己的“英雄形象 ”经常顾忌。对于韩生提出的定都关中的意见以“锦衣夜行”直接否定,对于刘邦说的“我们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烹了他,分我一杯羹”项羽直接手足无措,对于乌江边上亭长的过江劝言,觉得失败有损自己的“英雄形象”,自刎乌江。诸如此类,都是由于“面子、形象”问题,束缚了决策。而反观对手刘邦,“现实主义”的行事哲学被应用地淋漓尽致。逃跑时可以抛下自己的子女,父亲被绑架可以“但分我一肉羹”,中箭受伤后可以表演“一点轻伤而已”,完全没有偶像包袱。没有了偶像包袱,决策就可以极其简单——只要能为最终目标服务即可。
二、管理、用人上缺乏技巧。
管理上,对于不同人物没有做到贡献、能力、性格的综合匹配。分封十八路诸王时候,由于利益分配问题没有考虑周全,造成诸多的不满。汉王刘邦的不满,齐国田荣的不服,赵国陈余的怨恨,而对于属于自己阵营的“既得利益者”,如董毅、司马欣、齐王田都,由于没考虑这些人的能力,造成后来这些人很快被敌对势力所歼灭,导致后来的天下大势处于“失控”的状态。利益分配问题,是考验领导力的试金石。而在用人上,西楚阵营早期的陈平、韩信,由于不得志而转投汉营,成为日后汉军中的“中坚力量”,尤其是韩信,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几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项羽早期的得力干将英布,由于缺乏必要的制衡手段,导致后来英布在中立状态时被汉军策反。反观同时期的刘邦,就算是萧何,刘邦也做到了一定的制衡——萧何亲自把亲属送到了刘邦军中。楚汉之争后期,智勇双全的钟离昧被离间,遭到霸王的猜忌,智匹张良的范增也有雨离间计被生生气走,对自己最亲密的伙伴——谋略有范增、军事有钟离昧,都没能做到全面的评估、信任,在受到离间的时候也没有通过一定的“逻辑分析、反复求证”,最终生生将这些“最得力的忠臣”从身边推开。如果说利益分配问题,是考验领导力的试金石,那么用人问题就是考验领导力的最后底线。对比汉王刘邦,运筹帷幄有张良,连百万之军有韩信,镇国家、抚百姓、供军粮有萧何,离间计有陈平,金蝉脱壳有纪信,说客有随何、郦食其,猛将有樊哙、周勃、曹参,游击有彭越,甚至车神有夏侯婴,刘邦在用人上简直是出神入化了,能把这些身怀绝技的人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为我所用,最终所形成的“团队力量”,当然是所向披靡的,哪怕面对的是“举世无双、力挽狂澜的项羽”。
刘邦出身卑微,流氓般的行事风格,思维的底层是“因人成事”。项羽出身贵族,年少得志,无论是学习武艺还是学习万人敌的兵法,都能很快得其精髓,养成的思维习惯是“因己成事”。无论是横向比较同时代的杰出将领,亦或是纵论各朝代的名将,项羽的军事能力都是首屈一指、世所罕见的,但个人能力所能企及的天花板终究是要被“团队协作”捅破的。或许可以说,项羽是最杰出的武将,刘邦是最杰出的皇帝。
三、思维模式缺乏逻辑性。楚汉之争中,项羽的几个失误归根到底都是思维模式的问题。
第一个失误,韩信与陈平的背叛。韩信在项羽账下任执戟郎,有屡次的谏言,都未被采纳。就算是韩信的建议不符合项羽的思路,但是仔细评估韩信建议的合理性,也能识别出这个人的真实才能。陈平在项羽账下本来是有所建树的,帮助项羽镇压了司马卯,后来司马卯又反叛,项羽怒而归罪于陈平,认为陈平没有镇压得当。对于曾经镇压的司马卯,后来的反叛如果仔细分析就可知道,这个结果既跟之前的镇压行动本身有关,也与司马卯自身的利益、性格、思维模式有关,而一味地归罪与陈平,则显然并不公平。第二个失误,钟离昧和范增遭猜忌。钟离昧被谣言中伤时,按照逻辑分析,应该是先查明谣言的源头,弄清信息的由来渠道,确认信息的可信性程度。然后结合钟离昧的整体表现、性格特征,逐一分析谣言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其中存疑的地方可以通过侧面的验证,比如钟离昧周边朋友的了解,派人观察钟离昧最近的行动,再通过正面的沟通,基本就可确认谣言的真实性。而项羽只是心存怀疑,直接不让钟离昧参与核心决策。对于范增,如果一开始留心观察,就可知道,范增的立场一直非常坚定,鸿门宴时就一直劝斩杀刘邦,而范增立场的动机,要分析清楚,是厌恶刘邦?还是纯粹想在晚年帮助项羽完成评定天下的志向?而这个动机只要没变就不会反叛,再结合范增的性格,是属于倔强型的,不会轻易动摇的,基本可以确定范增的谣言是被人离间的。最后,当项羽派去的使者,遭到不一样的待遇,作为项羽的使者就遭到冷遇,作为范增使者就遭厚待,由表面的推理可以推出范增可能是间谍的结论,但是再进一步推理,为什么汉军要把这些机密信息如此明显地表达出来呢?如果范增是间谍,汉军更应该做好保密工作才对呀?在汉军得知使者不是范增的使者时,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不耐烦,这种行为不是故意出卖范增吗?难道是汉军的接待人物是智障?而实际的接待人物可以从使者口中得知其实是陈平,陈平是不是智障,项羽自己应该是知道的。以往陈平在项羽军中的表现和出的建议,可以知道陈平不仅不是智障,甚至是狡猾的。而稍作推理就可知道范增是被汉军故意离间的,此时应该做的是,更加的信任范增才对。结果项羽仅仅作了表层推理就把范增气走了。
逻辑思维较差,缺乏深度的思辨能力,结果“忠奸不辨”,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因己成事”。
结语:成大事要靠团队,团队协作要靠杰出的领导力,领导力的关键在于管理和用人,而管理与用人需要优秀的思辨能力。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将思辨能力、逻辑思维于管理能力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