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卡片- 沉重的爱】
感到爱很沉重,往往是关系失衡了。
爱情,在理想主义里,被描述为一种巨大的、永不妥协的、没有限制的东西。然而现实里,巨大的、毫不妥协的、超越限制的爱情,可能给双方都带来伤害。当一个人爱得太多、太深,爱就显得沉重。沉重的爱会让伴侣感到窒息的压力,尤其是在一段关系刚开始的时候。
爱得太多,可能对双方都是一种折磨。
首先,作为爱的接收方,会感觉陷入了情感债务。恋爱互惠效应说,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人对自己很好,而想要在一定程度上为对方作出爱的回馈。然而,当对方对自己的爱远远超出我们所能轻松回馈的范围时,我们就可能产生强烈的无力感和愧疚感。
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负债累累”的一方甚至可能会开始想要逃避和退出,或者通过贬低对方的爱来使情况合理化。同时,作为爱的施予方,也容易挤压负面的情绪,形成低自尊。研究发现,处于不平等关系中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动荡感(Bringle et al., 2013)。当自己真心的爱被对方拒绝,ta们会因此怀疑自己的价值,失去自我和个性、停止自我成长的同时,认定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对待,从而导致自尊水平下降。另外,当长期得不到回报、伴侣无法满足ta们的期望时,ta们会对自己和伴侣感到不满,甚至产生怨恨感。
当伴侣成为ta们世界的中心时,ta们往往会忽略那些曾经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忽略工作、爱好、甚至朋友和家人。因为在这段关系中投入太多了,ta们甚至可能会在现实中迷失——因为太爱那个人了,早已放弃了自己标准、边界和底线。社会科学家研究认为,大约98%的人都有过这种没有回应的爱的经历。
沉重的爱是怎么形成的?
1)恋爱需求“定性不对称”
一旦浪漫关系开始,爱情的强度、两个人所经历的爱情性质,以及对关系发展速度的期望都会有所不同——心理学家将这称为“定性不对称”。强烈的定性不对称会给关系带来诸多困扰。例如, 一段关系中的一方高激情和低承诺,而另一方低激情和高承诺,那么就算这段关系中的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很爱对方,双方大概率都不快乐(Regan, 1998)。总的来说,当双方恋爱需求不一致时,就会因为定性不对称而出现失衡。
2)对“真正的爱”的存在认知偏差
也有人因为本身就缺少的恋爱经验,或曾有过不良经历,导致对真爱的认知存在偏差。缺少恋爱经验的人,往往会在自己的感情中重复父母间的互动方式,根据父母爱人的方式来爱人。但如果父母间的相处模式就是不健康的,那么自己就很难知道健康相爱的两个人应该是怎样的。此外,如果过去的爱人常以贬低、操纵等方式对待自己,那么也很可能因此形成低自尊,认为自己不值得在基本的付出水平上就得到好的关爱,从而过度付出,让爱变沉重。
3)饥饿式“索爱” vs. 真诚表达爱
即使没有低自尊的问题,人们也可能因为不会健康地表达爱而让自己的爱显得沉重。这些人表达爱是为了得到伴侣不断的认可、得到同等的回报。健康的给予爱让我们感觉良好和充满活力,往往是不必过度思考的行动,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而过度给予者往往只是声称自己不求回报,但却会强烈期待,对方能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对自己无条件的宠爱、称赞或陪伴。
陷入沉重的关系中怎么办?这里有3个tips:
1)通过角色扮演,沟通彼此真实的恋爱需求
不要等着伴侣来猜你的心思。直接地向伴侣表达你的真实诉求,并给对方时间去表现。不要带着“ta是我最亲近的人,ta就应该懂我”的心理,一次次错过真诚表达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难以体会自己的言行举止对身边的人有什么影响,直到我们真正亲身经历。可以与伴侣约定“扮演彼此一整天”。交换时,甚至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一些即兴表演的元素,用这种方式表达“你平时是那样的,而我希望你可以这样做。”
2)爱的接收方:调整被动给予的思维模式
很多长期处于不平等的爱中的接收方都是被动给予者。但被动给予,通常是由他人的要求引起的,它会导致怨恨的感觉会让人筋疲力尽。试着找到内心那些与对方的“要求”无关,纯粹因为自己爱对方而想要ta好的动机,然后让这样的动机引领自己在爱中付出。
3)爱的给予方:调整关系的生活占比
不妨试着从小事做起,将生活的重心调整到自己身上。试着每天为自己做一件事,或者规划一些时间去独处或与朋友度过。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记得建立边界,当你觉得双方付出不平衡时,就要坚定拒绝内心想要继续为伴侣去付出的想法。直到伴侣真正感恩你的付出,并以实际行动回馈你时,再允许自己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