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星期听了郭老师的课。
第一个星期,在大多数老师都以“自我介绍”为开端,消磨整节课的大流中,郭老师虽然也不免于俗的让二三十位同学来了段自我介绍,但毕竟还是在最后讲了一些关于“如何写论文”的干货。
听后真的是受益匪浅。颇有些“如果能早听她的课就好了”的遗憾之感。但是仔细想了一下,或许现在就是最对的时间。经过自己写论文的实践,或许现在听这番话,才是最有感触、最有收获的。
郭老师评论说文论写得不好,主要原因是态度问题,即懒;写得不好的表现形式是:内容粗糙,没有打磨精致,并且不是原创。
针对上述问题,郭老师重点强调了三个能力。
一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写的“我”)。
郭老师解决了一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好多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我还能研究什么?
郭老师给出了“学术史”和“后设研究”的概念。1.要做综述。2.要充分地理解、反思并且敢于质疑别人的话。3.要反思既有研究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
在充分了解并思考前人的研究后,要说自己的话,并敢于为自己的话承担责任;同时要形成自己的表述风格。
总之,论文中要有一个大写的“我”。我的思想、我的语言、我的文字。
二逻辑思维的能力(摆事实,讲道理)。
论文在写过过程中一定要有逻辑。遵循“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即论证必须要有依据。有理有据,这样你的论文才会有信服力,才能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你要在写论文的时候不断地追问自己“为什么”,不断地逼自己,只有这样论文才不会有废话、空话、跳话。在课后我也请教了一位在国外读研的同学,她也说到,国外的老师就针对你的论文会不住地追问你“why"。为什么你要这么写?为什么你要提到这个东西?为什么你要引用这段话?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逻辑不清晰,作为一个文科生,本来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就是短板,平时更是害怕动脑筋、害怕麻烦的东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我也在慢慢地调整和改变。最近在看黑格尔的《小逻辑》,希望看后会有一定的启发。
三学术表达的能力。
这涉及到如果把你的思想变成语言,输出出来。
阅读即是“对话”。无论是你阅读别人的作品,还是别人阅读你的作品。
学术表达要区别于其他,不要华丽、做作。要在精准的基础上简洁严密,有强大的说服力,更高一层则是能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学术规范意识。即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任何借鉴别人的思想、语言、文字等,都要有引用,形成习惯。
在课堂的最后,郭老师说到了论文的选题上,选择的题目要有发展空间。“论证上密不透风,论题上疏可走马”。
话不多说,我去下几篇郭老师的论文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