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6年3月19日,20:30-22:30,2小时;
阅读书本:《语言本能》,作者:【美】史蒂芬·平克;浙江人民出版社;P159-P472;
阅读目标:了解为什么《语言本能》获得的赞誉那么多?讲些什么?“语言本能”这样的研究成果能帮助我们什么?
阅读方法:泛读
阅读笔记:
第五章,语音的奥秘
我们有喉头、软腭、舌面、舌尖、舌根、双唇6个语音器官,再结合喉头是否振动、软腭张闭,舌根是否紧张以及双唇是否撮起,我们在英语中就可以形成40个音素。
不同语言的语音模式也千差万别。语音之所以难以识别,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和口头之间存在许多不相配的地方。
正弦波言语解释了八哥为什么“能言善道”。八哥的每个支气管中,都有一个可以独立控制的阀门,能够同时产生两种声波,听起来就像是在说话。
要理解语言的本质,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即考察一股气流是如何从腹部开始经由声道传播与口外的。
在说话时,我们会改变正常的呼吸频率,更为快速地吸入空气,然后借助肋部肌肉的力量抵消肺部的弹性回缩,将它平缓地释放出来。
气流离开肺部,沿气管上行,直达喉头。喉头类似于一个阀门,中间有一道缝隙,即声门,声门两侧分别覆盖着一片可以自由伸缩的肌肉组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声带。声带能够关闭声门,从而将气流密封在肺部。声带的开合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高。
如果我们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用喉头发声,则可以借助任何一种频率丰富的声源来实现这一点。在低声耳语时,我们的声带是平展的。
语音识别之所以如此困难,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和口头之间存在许多龃龉之处,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声音是相同的,无论是声道形状还是发音习惯,都存在个体差异。说话的语气和速度也会影响音素的听觉效果。在快速交谈的时候,许多因素会被直接略过。
第六章,会说话的大脑
在科学家看来,人脑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实在超乎想象。人们几乎可以“同步”完成接收和理解语言这一极其复杂的任务。
记忆负担轻的语言,才是好语言;
不产生歧义的句子,才是好句子。
语迹,是理解语言的必要心理活动,脑电图证实了这种记忆负担的存在。
第七章,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那么多不同的语言
目前,世界上仍有5000多种不同的语言存在。从单词和语素的排列次序角度看,这些语言至少有45个共同点。无论哪一种语言,我们都能轻松找出几十个独特的地方。
遗传、变异、隔离是导致语言差异的三大原因。
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大多数语言都将彻底消失。
英语和德语相似但不相同,就像狐狸和狼相似而不相同一样:英语和德语都是一种古老语言的变体,狐狸和狼也都是一个古老物种的变体。语言的差异就像物种的差异一样,是三种演化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希望你明白,“学习”其实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学习是人类进化的顶峰,它能使人类摆脱原始本能的束缚,因此学习能力是一种高级智慧的表现。但生物学的观点却有所不同,即使是细菌这样简单的生物也拥有学习能力,正如威廉·詹姆斯和乔姆斯基指出的,人类之所以拥有智慧,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拥有更多的先天本能,而不是更少。
语言的大规模灭绝让人不禁联想到,当前大范围的动植物灭绝,尽管动植物的生存危机还没有语言那么严重。这两种现象背后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因。语言的消亡,是因为使用者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同样也因为种族灭绝政策、强制性的同化教育、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电子媒体的轰炸。
一种语言的消亡,就像是一座珍贵的历史档案馆毁于大火,或者像地球上的某个物种灭绝。不过,语言的保存并不只有科学上的意义。正如克劳斯所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独一无二的结晶,它和生命一样,神圣、无穷又神秘。”再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学和诗歌存在的基础。随着多种语言濒临消亡,我们面临着失去诸多文化遗产的危险。
第八章,孩子天生会说话
所有婴儿都是带着语言能力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3-4岁就能自如运用语言。
声音环境、母亲式语型、父母的回应与自我实践,是儿童学会语言的三大要素。
人的语言能力与大脑发育直接相关的,婴儿大脑的代谢能力,在4岁左右达到峰值。6岁之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
语言习得或许也和其他身体机能一样。异国旅游者和留学生在外语上的笨拙表现,很可能就是我们婴儿时期的语言天赋所付出的代价,这就像晚年的衰老正是早年的活力所付出的代价一样。
第九章,语言器官和语法基因
神经科学家在左脑发现了语言用做的痕迹。
在所有由脑损伤引发的语言障碍中,损伤部位位于左侧大脑外侧裂周区的病例占到98%,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区域是人类的“语言器官”。有些基因似乎会对处理语法的神经回路产生特定影响,这为语法基因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我们都在用左脑说话,19%!只有少数“左撇子”用右脑控制语言。
第十章,人类语言的起源
人类语言就如同大象的鼻子,是自然界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但他们的语言能力远不及婴儿。语言并非产生于“大爆炸”,这只不过是一种错觉,因为我们那些懂一些语言的祖先都已灭绝了。人类语言已有400万年的进化历程,我们的语言能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十一章,语言专家
每个人说出的话,从语言机制的角度看可能合乎语法,从规定性的角度看,又可能不合乎语法,“双重否定”就是最好的例子。对于这一问题,众多的语言专家各有高见。
其实,对已经成为社会标准的方言,甚至俚语,我们都应该多学多用。在语言运用方面,最应该改善的是写作的明晰和文体的得当。
语言的每个部分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在每一个时期,语言都会失去许多元素。但人类的大脑却不会随时间而变化,语言的内容总是得到不断的补充。
结语,语言洞悉人性的一扇窗
语言本能既源于遗传,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受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的启发,人们将会找到潜藏于所有文化下的普遍行为模式。
按“相似度”进行归纳,是人类天生就有的一种学习能力。
尽管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拥有相同的心智结构,语言是洞悉人性的一扇窗。
整书阅读感想:
匆匆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语言源自本能,它受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因为我考虑,书中比较学术的内容,对我的帮助不大,所以这部分看得很简略,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所需要了解的一些概念性的内容看得略仔细些。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段是在六岁之前,他本身拥有强大的语言遗传能力、本能,再加上更多的语境,很快就能学会各种语言。所以,结合本书,我觉得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学习更多的语言,汉语、英语、方言、其他语种等,那么,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让他在环境中自发地学习。
另外,正因为语言是在不断变化的,人脑的结构未变,所以我们对待新兴的语言,如网络语言,不必排斥,学习它融入它即可。
言,为心声。心正则言正。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70-100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70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