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近视妞的老爸
最近,北京教育部门出了个规定,禁止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各类活动获奖结果只能视为荣誉。我想上海也应该快了,或者已经这么实行了,因为很久都没有竞赛了。
昨日,女儿回家告诉我,老师在班级里做了个小调查,外面学某思的有多少小朋友,听得懂吗?老师表达不建议课外学某思,只有到了高年级五六年级才需要。当然,老师的这个态度是一贯的,早在入学前家访时,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我认为,课外学习可能会对老师造成以下困扰:1、上课有些孩子认为听过了,就不再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上课讲话、开小差甚至影响其他同学,而没有把老师要灌输的方法彻底学会。2、有些孩子周末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某思,至少2.5小时上课时间,还要一个家长陪读。如果课后没有消化,即使同年级的知识确实比较难以消化。时间消耗多,效果差,造成身心都劳累。课内知识也没空及时消化,导致课内和课外两头都不落。造成恶性循环。3、家长开销比较大,平均一节课250元,一个月就是1000元。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第一条。如果我是老师,我也不建议学生课外学,毕竟一张白纸更容易教。
我们并非出于竞赛的目的,而是希望学习一套教育方法论,更加有效的指导孩子学习的角度。我们从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学习某思的课程,因为老婆说他们单位同事都提早一年上,所以我们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前一年,结果考了个敏学班。不知不觉、断断续续也上到了二年级了。回头想想,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不外乎几个原因:
1、 老师好,有特点,有亲和力。
无论是女老师还是男老师,不光具备知识储备,并且具有亲和力,让孩子喜欢的能力,吸引孩子注意的能力。所以,一旦孩子喜欢老师,就跟着这个老师上了2年。(某思的教学体系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老师不可能带5年)还要把其他兴趣班的时间挪开安排。每次续报、升班,都主要看是否依然是这个老师。有的老师喜欢讲笑话,有的喜欢送小礼物,无论如何,孩子喜欢就是持续学习的动力之一。
2、 知识点体系全面系统。
经过近20年的教学体系的打磨,教学理论体系是相对完备的。就相当于,买一双孩子的鞋子,我更倾向买销售量最大的,因为生产的多,消费者反馈的也多,质量不断改善,精益求精,越做越好。
有时候看,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知识点很相似,其实再仔细体会,所要表达的重点其实是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不断加深的过程。经过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两次滚动,基本能够涵盖所有校内练习、考试的拓展题型知识点。
3、 反馈多样性。
课堂知识输入和消化知识,我们等待的是孩子的输出。分为作业、口头讲题(萌娃小讲师)、计算小超市、课前测和升班考试等形式。认真完成就能有积分奖励换取小礼品。每天要求做小超市、每周要做作业,帮助孩子养成了每天学习的好习惯。每周的课前测帮助孩子了解到,测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取得好成绩,课堂学习、每天作业、专题复习都必不可少。升班考试更是对一个阶段学习的总结回顾,如果能升办又是一种奖赏。
所以,作为从大班就开始课外学习的家长和孩子,当已经习惯了以后,再和其他类型的学习比较后发现,品牌教育的力量在于完整体系的建立,而非单一的知识灌输。当然,我们也只学了数学一门学课。因为学习时间实在过于有限,语文和英语只能靠其他的方式自行教授。但如果即使不上课外班,可能我们要花更多时间自己研究,还是要给孩子提前学习一些知识。没有最好的,我们只选择对孩子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