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培多次写中国经济系列,对2021年的定位是开启复式时代,谈一些看这本书的感想。 《中国经济2021--开启复式时代》结构上分为形势、经济、金融、区域与城市、企业、社会这样六个方面。当然重点放在了前3篇,但我认为后面两篇则更接地气,好像放下了纠结。对我而言,引起我共鸣的是经济篇最后一章“地方招商引资版本升级”和金融篇的分析,但是,招商分析好像又不透彻,遗憾! 这本书名为“开启复式时代”,自然这个复式时代应该是作者阐述的重要内容。作者依然延续了前几年的论调,这次直接就强调“疫情点燃第四次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作者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对市场经济过度、政府超发货币、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偏离的集中清算。而这次的危机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了,而是涵盖方方面面的“复式大危机”。“复式大危机”伴随着大市场与大政府相结合的复式时代全面开启。整体读下来只是觉得“复式”只是个概念,类似一个复杂的现状或者说过渡状态,从A到B转变过程中AB共存的那个状态,所谓“复式”也有多重的意思,基本面不再单一,疫情与发展、国内国际、实体虚拟、线上线下、衰退期翼等等。我只能理解出这些双重或复杂的意思,但隐隐约约又觉得,这不就是从“双循环”这个概念中得到的启发嘛。对于复式时代作为总结到:总而言之,复式时代也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社会制度的演进没有历史的终结! 这个说法貌似就有点拔得太高了。 关于互联网,书中提到了产业互联网,我理解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物联网的概念,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联结起来组成一个网络,与互联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实体的。 形势篇 主要讲了疫情的影响,脱钩与互联的历史趋势,贸易全球化现状与中国外贸转型,粮食危机。 “新冠疫情”无疑是2020最鲜明的标签,这个突发的黑天鹅事件,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变局,带来了复式危机。我认为把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毋容置疑,它后边还站着“疫情时代”这个灰犀牛,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成为新常态,黑天鹅变成了白天鹅,抗疫与生产发展成为交织在一起的复式过程。作者认为是因为当下社会存在“4个过度:产能过剩、金融过度、市场经济发展过快引发地球过热”。“4个过度”带来了三个“去:去意识形态化、去市场化、去物质化”,在提到去市场化时印象深刻,作者连续几年提出将要发生经济危机的警告了,今年似乎更加紧迫了些,不论是产能过剩还是金融过度,过剩就要平仓,通过经济危机定期消灭过剩已是常态。世界产业大势,特别是中美关系, 互联or脱钩?疫情也导致了全球产业链的“断链”现象,由于专业化分工合作和分散化生产是“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一方面提高了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风险传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这也从侧面说明,自身的发展既要有专业化的趋势,也不可忽略了全能型的发展。无论是英国公投“脱欧”还是中美贸易“脱钩”,都是在他们认识到合作已经无法双赢时,实用主义占了上风。但作者认为,从长期来看,互联才是未来,互联会在曲折中螺旋式上升。这种说法颇有马克思主义意味,目前旧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全球经济开始寻找新的平衡点。特别提到了美国通过互联网霸权打压华为、中兴,升起了“数字铁幕”,在实体领域与中国“脱钩”还不够,还在虚拟世界建“边境墙”。讲到全球化,作者认为疫情背景下各国政府将注意力转向国内问题,可能不是全球化的倒退,而是全球化从激进转为温和的趋势发展,其实就是全球化发展变得缓慢了。我对作者提出的“脱钩中国就是脱钩未来”的阐述还是比较信服,但是作为一个县域经济中的高新区如何在产业链重构的世界格局中找到一个支撑点,点进形成产业链线,线交互吸引支撑人才技术项目形成产业集聚面,产业集聚面不断完善供应链、资金链、需求链形成产业发展体系是诱导我思考的点。形势篇中作者对贸易全球化的结论“中国外贸由实转虚”不够全面。作者认为全球贸易正遭遇金融危机爆发、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三重叠加危机,中国外贸呈现“总体稳、微观残的背离”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偏态化”现状,2021年国际贸易形势严峻,中国贸易结构趋向失衡将从出口大国转向进口大国。对全球化提出“进二退一”概念,即“全球化”进入全新阶段,短期会形成“区域共同体”,长期融入更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是习大大首创,毛爷爷提的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伟人把历史发展的必然早就定义了。作者对贸易规则的论述完善了我对跨国公司的认知:跨国企业成为全球化的利益既得者,所谓跨国就是跨过国家把好处带走,把问题留下,经济方面,跨国企业通过“转移定价”等手段钻空子,挣大钱付小费。简而言之就是,在最能挣钱的地方挣钱,在纳税最少的国家纳税,将在一国应尽的社会义务变成跨国公司内部分公司间的合法转账。尤其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导致跨国避税和利润转移越来越便利,越来越频繁,纳税监控也越来越困难。不仅如此,在巨兽跨国企业面前,国家机器沦为弱势群体,全球权力结构扭曲。如果将跨国企业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政府都视为经济体,那么前100大经济体中有70个是跨国企业,只有30个是国家---是时候鼓励我们的企业做跨国公司了!作者提出国际贸易规则要从“零关税、零补贴、零壁垒”三零升级到“补建全球联网涉税系统、补设国际产业平准税、国内补征财产税”三补,以寻找国家间、国家与企业间、社会各阶层间的均衡点。作者提出外贸转型随着需求由“物质到精神”,当网络缩减了空间距离,虚拟经济和服务贸易需求升级,“中国制造”将向“中国服务”转折,国际贸易从轰轰烈烈的机器设备生产走向了不限时空的虚拟经济交易---我认为结论不够全面,本质是虚实结合,我们还远没有解决“卡脖子”(作者后边有提到)的问题,深层次的服务贸易还形成不了规模,以实带虚才合时宜。形势篇中比较有感触的还有粮食危机的部分,从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来看,指数增长的人口早晚会导致粮食供不应求,最终会出现饥荒、瘟疫、战争,爆发全球粮食危机!这在农业社会几乎是铁律,但如今大不一样,如今可以依靠科技的手段来解决粮食问题,粮食危机化解之道从一味依赖自然禀赋,过渡到人造优势、科技创新。我认为这个结论没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牛牵鼻子马抓鬃,我们需要思考关键点,毋庸置疑,这个论调与中央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如出一辙,可是怎么做大做强农业呢?书中列出了一系列粮食浪费的数据简直触目惊心,但是这似乎影响不了多少经济发展,只是违背历来讲究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 经济篇 这篇应该体现了作者当下中国经济的忧思。中国因为率先走出疫情的至暗时刻,加上本身的政治稳定、产业体系完整、超大市场的支撑,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安全岛”。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都提到“双循环”,作者对双循环的阐述契合了时间点,但书中述及内循环和外循环认为,中国此时提出“双循环”实为形势所逼—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作者认为“进二退一”是全球化趋势,所以外循环自然是不能放弃的,外循环需要以内循环为基础向外竞争。书中提出,疫情只是加快了双循环的提出,即使没有疫情,中国贸易的发展现状也是向双循环的趋势发展。我想这种强行解释的说法有点儿牵牛花上树---顺杆爬。作者对中国被“卡脖子”的论述用数据说话引人警省。2018年,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显示:32%的关键材料领域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而此次疫情加速了产业链断裂与断层,中美“脱钩”等加剧产业链“迁出”中国。因此,改变受制于人的窘境,既要实现技术内循环,更要通过国产替代内置和完善产业供应链,才能以内循环将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总之,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要利用这场百年一遇之大变局,统筹、联通和勾兑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复式结构,以此来夯实中国的基础和能力,双循环的提出,对外是政治上“避开锋芒”、对内是经济上“修炼内力”叠加的必然,一有机会缓和外部,开放合作还是大势所趋。书中对于新老基建的部分分析也算中肯。作者认为新基建概念科技华丽炫酷吊炸天,看似既吻合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方向,可现实很残酷,新基建的投资占比其实小之又小,究其原因,“投资变现”是最大的障碍,新基建从一开始就是以企业主导、政策辅助的方式发展,而产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科技门槛高是新基建的特点,两相一对,就可看出,国家不想出钱只出吆喝,企业无法承受投入大回报长的压力,最终导致雷声大雨点小,只是为资本市场炒概念“添了一把火”。但老基建呢,其实也是一把辛酸泪,产能过剩的隐患难以匹配中国下一轮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战略。总结来说,就是老基建短期来看有空间,应继续推进,新基建有长远意义,理应提早做战略布局,很痛的感悟--无可奈何花落去,希望还有—似曾相识燕归来。在这一篇作者解释了“复式危机与复式时代”:疫情点燃第四次融危机全面爆发,本质上是对市场经济过度、政府发货币、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偏离的集中清算。而此次危机也不再局限于经济金融领域,而是涵盖方方面面,演变成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复式大危机。在情助攻下,大市场与大政府相结合的“复式”时代全面开启,未来界方方面面的游戏规则将开始调整——契合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要求。第七章“产业互联网让中国再获机遇”阐述了三个概念: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来自产业互联网的挑战、产业互联网将在中国爆发—我认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物联网”的概念。第八章“财政压力凸显”作者还是比较敢说—点赞!作者提出:我国M2已超过200万亿元,信贷占融资规模70%左右,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大量资金只会流入金融领域空转。我认为,国家已认识到金融传导体制出现了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实体经济”政策,这是“回归第一性原则”,地方政府要“牛牵鼻子马抓鬃”—抓住关键,就是如何“接财神”---融资。融资是个技术活,既要避免增加财政举债,又要融得来,“政府专项债”省内允许提报,关键是项目确定;“项目收益债”是基金公司喜欢的投资方向,关键是项目确立;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可以争取“项目贷”,关键是企业投资可行性包装的被信任度。作者认为:我国(地县级—我认为)财政压力越发显性化,财政收入下滑,支出高于收入,让本就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雪上加霜。先发债、后放贷又怕中间被“截和”,但“财政货币化”实际上做反了,与其推行花样繁多的经济刺激举措,不如进行税收增长替代性改革。通过税收主战场调整,实现税收增长替代,进而回归税收的初心--承担二次分配功能,摆脱增和减的二元对立。作者关于“地方招商引资版本升级”是我最感兴趣的——没有之一。他认为,中国40多年来,在不同阶段进行了8次招商版本升级(我认为没有这么多版本,不赘述),地方要在新形势下胜出并事半功倍地推进招商引资,需以复式化的新哲学攻略这场招商引资的大竞争、大洗牌。首先,招商不仅要从线下搬到网上,还要有深刻内涵和强大逻辑,要有接地气的实操性,有更低的商务成本、更好的营商环境,最好有创新,邀请知名科学家“以技引技”“以智引智”,加强科创城市的形象推广;其次,招商引资要有支点与杠杆。这个支点不止于地方的战略布局与产业规划,更在政府作为导演的导向性上。我跟作者一致认为,最好用、最常用、最有效的杠杆是引导基金---通过金融资本化、资本基金化、基金股权化、股权项目化来撬动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还是接财神,聚合多方资源,进而推动地方发展;第三,招商重心要由全民招商转到组织创新。通过组织和模式创新来进行彼此嵌入与高效复制、繁殖延伸---其核心是政府顶层设计问题---取决于“一把手”;第四,疫情和中美摩擦暴露出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弥合产业链断裂,形成产业生态,既要稳住存量用存量做增量,又要以商招商打造地方专业个性,形成产业生态。作者的结论是: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政府,也关乎产业和企业,更与当下城市竞争、城市形象地方战略息息相关。这都要求地方高瞻远瞩,从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通盘布局,系统招商。这就不难预见,未来谁能率先把握复式化精髓,在招数上复合,在功能上叠加,加强顶层谋划,改善营商环境,构建产业生态,谁就能在这场招商大竞争、大洗牌中拔得头筹、脱颖而出! 金融篇 金融篇中还是延续了前两年的说法,可以看出王教授的忧患意识很强,在国内一片唱好不唱衰的情况下,能够认识到一些潜在的隐患,提出全球货币超发,是“末日大洪水”。用“货币大洪水”来对冲疫情之下的经济问题,不仅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弄巧成拙,不仅进一步加刷经济脱实向虚,金融市场本身也将逐渐扭曲---各种忧患---作为县域,我们不能吃着白菜操吃人参的心,我们要看清金融的本质,提出自己的方案。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但金融自携“原罪”---其本质就是钱生钱。过去20多年,随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金融信用肆意扩张,2002-2018年,全球影子银行资产规模从21万亿美元扩张到114万亿美元,占金融体系比重从17%上升至30%;各国为应对疫情所实施的货币宽松政策放了“大洪水”,2020年3月下旬,美国重启量化宽松政策并降息为零,还开启无限量的货币供给,自降息为零23个工作日,美国就已经宣布“放水”(印钞)高达12万亿美元美元,其流动性的溢出效应势必要蔓延至全球,其他国家也不得不“放水”应对,不然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薅全世界的羊毛。中国虽最为克制,但依然可观,2020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就新增7.1万亿元,同比增加1.29万亿元;3月M2增速为10.1%;4月M2同比增长11.1%。各国行动一致,“货币洪水”滔滔,然而实际生产的财富并没有显著增多。那么超发的货币最终一定会寻找一个出口---这是个定论。我们的方案就是如何在这个大势下装点儿自己的“水”?!高新区“产业育城”正是一个 “接水—用水—生水”的方案,期待、期待、真心期待能落实!书中还特别讲到了今年的“牛市”,王教授认为本轮牛市实则是“杂交牛”,各种“既有”、“也有”的描述对我来说看的很懵,我的理解是在全球货币大“放水”的背景下,得有个池子暂且把“水”存住,牛市需要“复式勾兑”。关于房价,我认为作者提出的“供需趋于平衡,房价蠢蠢欲动”还算准确。疫情催化房价上行是个果,因还在“放水”!作者认为“地方财政缺口填补恐遥遥无期,地方政府再穷不能穷土拍,抬高地价正当时。地价抬高必然反馈到房价上,如是房价与地价相互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房价高源于地价高房价高让地价水涨船高—被进一步强化,成就土拍市场的一片火热,关于疫情危机的应对方略自觉不自觉地演变成另一场房价蠢蠢欲动。”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当下房价行情由疫情启动,由货币买单”。我认为作者对金融放水是个“迷思”—-不得其解,其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已给出了明确定论,那就是“办好自己的事儿,科技自立自强,实体经济,新发展格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更高水平开放型新体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军百年奋斗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 区域与城市篇 这篇分为区域与城市两个部分。区域是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例,作者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版本升级。上海由硬变软,浙江产业调整非常成功,江苏经济则刚柔相济,安徽在地缘和生态扭转乾坤下备受国策调整地照拂”,又在科创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后起之秀。作为一体化,书中提到从1.0(交通一体化)到4.0(平台一体化)的一体化也很长见识。 城市发展的部分讲了城市化的两个阶段:上半场与下半场。城市化上半场(1.0阶段)是从分散到集聚的过程,沿着交易中心—生产中心—商品中心—金融中心—办公中心逐步进阶;城市化下半场(2.0阶段)则是从集聚到再分散的历程。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在走向下半场,联想到“一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容不下灵魂”的说法,我想后面的城市发展也应当会是从集聚到再分散的过程。此外,还提到了几个繁华背后的隐患:灯光秀的机械模仿、盲目扩城的资源浪费、高楼总部经济的衰弱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虚幻。其中提到的智慧城市最有感触,包括以前经常提到的智慧交通,作者认为很鸡肋,单靠技术是无法完成智慧的,还应当从法规政策、社会关系以及大众观念等“软”的方面来综合着手才能实现智慧—否则即是技术虚拟狂欢。 企业篇 如果企业只有“一万”没有“万一”,一旦“万一”发生,就极有可能将企业逼至山穷水尽之地。我想人也一样,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在危机来临之时,手忙脚乱,最终只能以“下落”作为代价。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其实也想到了读书,想到了心态,读书是让自己能够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提升视野,不被一些“小事”蒙蔽了双眼;良好的心态是让自己对未来的走向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无论风吹雨打,我自坦然处之、奋而起之,天命之年,“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王教授在书中的辩证逻辑让人印象深刻,经常在一片“形势大好”中能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夜间经济、高楼总部经济、500强指标,既不能否认他们所拥有的价值,也应全面的看到它们所存在的“鸡肋”。 疫情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场大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达尔文说过:“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生存,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物种生存,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生存。”所以,在挑战面前应当勇于改变,勇于创新。直播带货,我一直很关注,身边人对此也很热情,我认为会成为销售行业的新业态。 现代经济逐渐从服务经济转向体验经济,各种新消费方式层出不穷,我是深有体会的,书中有段话的描述就很到位:上有银发族以1.7倍的速度上线——短短4年内,银发网民占比从2015年12月的7.9%升至2019年6月的13.6%,不仅偏爱线上购买家居产品,更成了消费件单价最高人群,向年轻化、品质化靠拢,根本不输年轻人;下有千禧爸妈,家有“吞金兽”,最舍得为孩子“买买买”,从吃喝玩乐到兴趣培养无所不包,从小培养气质,还得带娃看世界,以至亲子教育、娱乐、旅游等产业不断壮大。 这当是一个很真实的描述。消费作为“三驾马车”的中流砥柱,未来必然也是会急速发展的,从身边人的消费热情就可见一斑,我想,一味的物质消费终究不是良性的消费,于个人来说,物质消费占比往下走、精神消费往上走才是自己追求的方向。 社会篇 最后的社会篇讲了艺术与教育。都是“上层建筑”,文化艺术正从“上层建筑”变身为“经济基础”,但毕竟文化艺术不是完全的经济基础,若是钻进钱眼里出不来,终究要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里面讲到的粉丝文化和短视频长文化都很贴合现实的社会发展。文化艺术陷入“冰火两重天”也是复式概念,粉丝文化关于“文化主体回归大众”我也很认可。教育,越来越回归初心,那些为就业为赚钱的心态终究要折在路上,目前留学生的境遇即是明证。教育投资的心态也应随着时代转变成“学习体验”的观念。关于“留学生”成为“最困惑的群体”的论述,解除了我让儿子出国求学的纠结—英语不好,算了吧! 这本书读下来收获良多,了解了中国经济上的很多方面,很多地方都有“涨姿势”的感觉,里面也不乏真知灼见,最出彩的地方在于王教授能在一片“大好”形势下能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歌功颂德”,辩证的意义在于全面认识事物,既提积极又提消极,坚持扬弃,作者得出的结论是“2021年既是世界经济继续探寻底部的一年,也是从底部出发、创新突围的一年,更是勾兑开始的一年”---把复式的结局总结成好酒成就之路---勾兑---别有一番体会! 总而言之,对于概况式的了解来说,今年的这本书不失为上乘。由衷的感慨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汲取历史教训”;还有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这本书终于看完了,真诚感谢王加利市长推荐我看这本书。
《中国经济2021开启复式时代》读后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去红利、去产能、去商能、环保危机、金融危机、中美贸易危机及来回折腾的波动政策,让中国经济似乎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
- 近日,朋友圈被一张中国经济走势图刷屏。这张图来自微博,并引起了广泛热议。 某家媒体平台上有大V感慨,在2020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