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菱学诗》说香菱
温淑
读《红楼梦》,我为香菱心酸哭泣过无数次。
《红楼梦》中的香菱是一个命运最为悲苦的人物,她是甄士隐唯一的女儿,原名甄英莲,出身畗贵,长相娇美,小时的英莲“生的粉妆玉琢,乖巧可喜”,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却在元宵节被拐子拐走,从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门子介绍:那日拐子不在家,我也曾问她。她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子系她亲爹,因无钱偿债,故卖她。我哄之再四,她又哭了,只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那日冯公子相看了,兑了银子,拐子醉了,她自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
可见,英莲看灯走丢后,落在了拐子手里,在拐子的毒打中长大,连拐子不是自己亲生父母都不敢说出。遇到冯渊,她仿佛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认为“罪孽可满了”,认为冯渊可以是她的依靠了,从此可以逃出火坑了,可以有好日子过了。
但“天下竟有这等不如意事,第二日,他偏又卖与薛家。若卖与第二个人还好,这薛公子的混名人称‘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而且使钱如土,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爱人被打死,自己被拖去。小时的不幸还没走出,现在看到的一点希望又彻底破灭。英莲从拐子的毒打中又入了薛蟠的虎口里,这样的冤屈无处可伸,连自己父亲有恩过的贾雨村都不能替自己申冤。眼睁睁看着英莲“羊落虎口”。以后才有了,“呆霸王”进京,投奔贾家,住进了梨香院。
薛宝钗为“英莲”起名为“香菱”。书中还有对成年后的香菱的外貌描写。在《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在送宫花时,见金钏和香菱在晒日阳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秦可卿的外貌在《红楼梦》里这样用曲笔写的:妩媚有似宝钗,袅娜如黛玉。可见秦可卿有黛玉兼宝钗之美。香菱其外貌品格又有蓉大奶奶的品格,这里的“蓉大奶奶”即秦可卿。可见,香菱长相气质应是霞姿玉润,袅娜婉转。既有宝钗的温润,又有黛玉的袅娜,不然薛大呆子也不为她大打出手,非要霸占了不可。
最后香菱的命运有多悲惨呢?《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有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遇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从这首判词中我们能够大致判断香菱在夏金娃进门之后备受折磨,过得水深火热,夏金桂经常找借口欺负香菱,甚至还让香菱将名字改为秋菱。87版的《红楼梦》还有片断:一直乐观开朗的香菱并没有因此而伤心,反倒坦然面对这一切磨难。这让观众对于香菱更多了几分喜爱与疼惜,但最后香菱还是被夏金娃折磨致死。
无论是从品、还是貌,香菱这样一位女子落得这样一个下场,都让人无法接受,都让人心疼不已,都让人感叹不尽。
对于香菱,曹公实在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在四十八回里,自然地插入了香菱学诗的片段。这让香菱黑暗的人生中有了一束皎洁的月光,有了与美与自己的出身,甚至与自己骨子里的书香走在了一起的机会。
元春省亲后,众姐妹和宝玉搬进了大观园,那里是青春的乐园,是“理想国”。
按常理,香菱作为亲戚家呆霸王的小妾是没有机会享受这里的快乐的,但呆霸王也有出门的时候,在被柳湘莲痛打之后, 为了遮羞,出去做生意了。命运终于垂青了香菱一眼,虽然仅有一闪而过的光亮,香菱终于有了短暂的自由,搬进了园子,与宝钗住在了一起。
“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我作诗吧。”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 ,问候一声儿 ......”
在宝钗的眼里,搬进园子是“得陇”,想学作诗是“望蜀”,最重要的是得先拜见东道主,得按程序来,肯定得先按规矩来,所以见过了众人。晚饭后来到了潇湘馆,向黛玉提出了“好歹教我作诗吧,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
这就是黛玉与宝钗的不同之处,黛玉表现出的的爽快与宝钗表现出的先拜门户的中规中矩是她们的不同性格,不同人生观的展现。黛玉是与诗文心灵相通的人,是有诗的灵气之人,是重情之人。宝钗是落入“仕途经济”之人,劝宝玉应酬事务,将来好 “金殿对策”,一举成名的宝钗,怎好做香菱(这样一个掉入泥淖的“仙子”)的学诗老师?所以曹公让黛玉做香菱的老师才符合故事真实,才能展示诗歌的美质。
以上算是赏《香菱学诗》前的曲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