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志杰
导读:朗朗的天才是被父亲“逼”出来的。所以说,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顺从孩子的兴趣。如果父母认准孩子的发展方向,即使孩子“不喜欢”,你也要逼着孩子喜欢。道理如下:
朗朗,著名钢琴家。
如果说他不喜欢钢琴,恐怕没人相信。
但是,的确有那么一段时间他对钢琴甚至产生了厌恶、逆返心理。
所幸的是,他爸爸在关键时刻的强硬教育,硬是逼朗朗将“不喜欢”的事做成了“喜欢”的事,最终走进了艺术殿堂!
他的这段经历对于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来说,都很有启发:
朗朗三岁学琴,每天至少有6个小时都要和钢琴在一起。
如果说没有一点的枯燥、厌烦,打死也不信。
当他对音乐的信念产生动摇时,他的暴君父亲硬是将他拉回了钢琴前。
曾经有这么一个生活细节令朗朗难忘:在朗朗因“不再喜欢”而想放弃钢琴时,父子俩产生了激烈的争吵,失去理智的父亲甚至把小朗朗推向窗台来“要挟”他!
正是近乎偏执狂的父亲将朗朗的“不喜欢”逆转到了“喜欢”的轨道上。
用朗朗自己后来的话也反省说:有的时候人在面对种种压力的时候,经常会选择回避或者放弃,我觉得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也就少了一个天才钢琴家。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遵循孩子的兴趣。
他们认为,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尽量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
殊不知,年幼的孩子正处于思维不成熟期,行为多变。现在的喜欢,可能在下一秒就是不喜欢。
如果仅仅是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可能一件事也无法坚持到底。
俗话说: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而教育孩子做“不喜欢”的事就是锻炼孩子“坚持”习惯的过程。
因为,在今后的道路上,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呵护,面对更多的往往是自己“不喜欢”的事。
比如,学着不喜欢的专业、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等等,都是人生中大概率的事情。
其实,从“劳动”与“享受”的角度说,任何劳动、学习都是一种体力或精力付出,人们天生对“付出”都有一种“不喜欢”的心理;而“享受”就是休息休闲、玩乐,人们天生对“玩乐、休息”都是“喜欢”的心理。
不信您试试,如果对一个孩子说“学习”,十有八九会有痛苦之色;如果你对一个孩子说“玩去吧”,立马喜形于色。
从1岁到80岁,都符合这一规律!
所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而从小锻炼孩子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不仅可以像朗朗一样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更可以锻炼出孩子坚持的毅力与抗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