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毫不夸张的说,我经历了一次深入骨髓式的发问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然就清晰了自己这些天做每日反思、晨起阅读的根本目的,也间接对于未来的人生规划有了一种聚焦式认知。
这一切还得归功于今天听了一段“21天阅读训练营”李翔老师16分钟的“设定阅读目标”音频直播。音频中,李翔老师讲到很多学员设定的阅读目标其实都是笼统模糊的,甚至很多人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带有很多的假设和不确定。比如说,有学员说自己参加阅读训练营的目的是“想更清晰的表达”。这句话乍一听觉得没毛病,但是,在老师这里,这个所谓的目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你想表达什么?是写作表达更清晰?还是生活中听的人一听就明白?”,此外,所谓的“清晰”又是指什么?是写文章像书本的目录一样做到线路清晰?还是让自己在说话方面更有逻辑?
单单一个“想更清晰的表达”就引来了李翔老师一连串的发问。
我不禁毛骨悚然。
因为我发现自己做的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用“不清晰”对号入座,这其中就包括我的每日反思和晨起阅读。
我记录每日反思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记录生活点滴以便于日后回忆吗?不是的。
是为了能够锻炼自己的写作吗?也不是。
我写每日反思的初衷,是想通过这个方式,思考每天发生的事情的背后道理,从而锻炼自己运用“元认知”的能力。
也就是我记录每日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元认知”指导生活。
但是,我的每日反思做到了这一步吗?没有。
我更多记录的是一些自己的感受,一些心得体会。居然这么长时间浑然不知!我忽然就明白了自己昨天写的有关每日反思困惑的根本原因了。
虽然我昨天写到自己受成甲老师“信息”和“知识”启发对每日反思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今天的“what”式追问让我彻底明白了我记录每日反思的背后意义。
明白了自己写每日反思的目的,我对于接下来的记录就更加清晰了。即只留心记录一天当中对自己提升“元认知”最有帮助的东西,并尝试将它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借此思考对自己接下来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我晨读的目的又是什么?
似乎不是为了在数量上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感,也不是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我晨读的根本目的是能够获取更多能够触动自己的底层知识。
明白了自己晨读的根本目的,我就忽然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调整阅读的心态和节奏了。
而这两个“what”式思考给我的一个共同启发就是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所谓,在做任何事情时,多用what对这件事情进行刨根问底,随后你会发现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将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而接下来采取怎样的方式也只是顺势而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