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作者:米哈里.西斯赞特米哈伊
国籍:美国
作者生平
1936年生于意大利。1956-1960获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1965年获人类发展专业博士。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创造力大师、“心流理论”提出者“。
本书研究方法
1990—1995年,对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进行访谈。从大量的访谈资料行中,对卓越富有创造力的人的特点、创新过程的运作方式,以及哪些条件鼓励或阻碍了创新观念的产生,进行提炼、归纳总结成书。
一、产生创造力的系统
创造力来自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以及该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
1. 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
人类以染色体为载体,完成了基因的传递。知识与文化并无类似的遗传机制。人类必须一代代积累文化的“模因”,供子子孙孙不断学习,在“模因”(觅母)的更新中,完成文化的进化。在这个进化中,模因是唯一可以与基因进行比拟的传递物。
模因构成种种不同的文化,数学、医学、音乐、文学、互联网等等,这些领域有其独特的符号和规则,这些符号和规则构成一个独立的小世界。这一个个小小世界也证明了人类富有的创造力,让我们的视野超出了基因提供给我的狭窄的窗口,增加了对我们生活世界的敏感度与理解力。
就如世界上并不存在两条绝对平行的两条线。欧几里得和他的同事们却假设存在,用大脑所思考的出的精确,拓展肉眼的观察范围。由此带来深入地思考与演绎。
我们天生就拥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有些人从不辜负这份好奇心,发起了对某些领域知识文化的学习,从而超越生物限制,进入文化演化的过程中。
2.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个人
对于多数人来说,我们从小就听父母说,好好读书好好上课,毕业了找一份好工作。于是我们选择护理、医学或商业管理,然后进入一个领域,陷于各种忙碌中。有些人有幸选择了自己有兴趣的工作,但大部分人的工作就是谋生的一种工具。其实任何缺乏思考与创造力的工作都可能沦为技工,比如说,医生。
可是创造力真的是生活的必需品吗?我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拿着不错的薪水,工作之余,享受着这个泛娱乐化时代带给我们各种快乐。额(⊙o⊙)…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我只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并不满足于此。有一波人,他们就是喜欢深度的学习,喜欢受虐。他们被自己的好奇心吸引到一个巨大的黑洞里。你说你想玩台球,他说他要深入地学而不是玩台球。他们有更大的追求,更大的野心。《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很多种选择。最低的是温饱,对吧,然后是利益,就是钱,超越钱的,是名望,权力,但是在超越这些所有东西之上还有一样东西,叫智慧。你到这个世界上来,你应该有这样一个觉悟,就是你终究是要死的,这就是一个人他很悲剧的,他无论多厉害,无论多牛,无论多么嚣张,他都要死的,他都有终结那一天。那么在这段时间里做什么呢,不断地看书,懂得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律,那是一种无比的喜悦,狂喜。
伴随着狂喜的还有极度的痛苦,还有与创造力相伴的受尽煎熬的灵魂与不可能的梦想。
大部分时候,只有能忍受孤独的孩子,才能聚敛自己心理能量去投入一个领域,不断地反思与酝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强调时间管理法,学习时间管理法。因为我们发现,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事情越来越多,而自己却越来越迷茫,忘了自己要的是什么。其实,时间管理的核心原则就是找到自己生活中具有核心价值的事情。然后好好安排的的时间,收起自己弥散在各处的注意力,汲取心理能量,投入你真正在意的事情上。
3.能证实创新的专家
那些幸运的创新者,如果能有幸遇到行业专家的赏识,他的创造力才会被人们认识到。谁知道在这一个创新产生出之前,有多少失败的创意的铺垫。谁又知道,有多少富有创造力的产品,因一个人的默默无闻而淹没在时间的大海里。与其怀着热烈的心寻求认可,不如沉醉其中,不问结局。
极少数新模因会被注意到、被挑选出来并被记载到文化中。幸运像一只大手,它决定着谁的创造力能够被载入史侧。
二、富有创造力的人格
这些富有创造人的人,他们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种极端性格,每个人都不是“单面的”,而是“多面的”。就像白色包含着光谱中的所有色彩一样,他们将所有的人类可能性都汇聚在自己身上。
始终记得,在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幸福课》上,泰勒·本·沙哈尔男博士,在展现自己女性化的一面,所扭动的“舞蹈”。其实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多面的。作者所列举出来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所有用十对明显对立的性格,是多余的。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人,只是更懂的如何对待自己的多面性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抑。
对于任意一个系统,并非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或缺,或不可取代,当你质疑其中一个系统背后的逻辑时,你极有可能发现创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