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无论学习上还是工作中竞争是不可避免也是无法逃避的。但是,却可以选择竞争对手。
有人会说,怎么可能?竞争对手无处不在,比你强的人不都是你的竞争对手吗?难道你要选择那些弱的人做你的竞争对手?
没错,无论强弱与否,竞争对手确实无处不在。但却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我上不同的学校,我做不同的工作,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中,那些比我强的人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我”,是与我不可分割的“自己”。
设想一下,倘若我一直将其作为竞争对手,发誓要超越的那个人因故无法参加考试,因故换了工作因故去了其他城市,那我该怎么办?
我是不是会突然觉得人生没有了目标,生活迷失了方向呢?答案虽不会那么肯定,但至少我会失落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然后继续寻找新的目标,又阴差阳错的丢失目标,继续变得失落。
因为总以他人为标杆,总是和别人竞争,我才有活下去的动力,所以我陷入了上述这种被动且痛苦的循环。
换言之在日复一日与别人竞争的世界里,我们会逐渐迷失自己。
而与自己较量又会如何?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中写道,“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
每个人都应该客观分析自身情况,然后为自己定下一个适合自己的标准——我要考多少分,我要跑下多少的业绩——然后再去和自己竞争。
等尘埃落定,如果达到了自己的标准,便是战胜了自己;假若未达到,便未能超越往日的自己。
而即使未能达到目标,只要有已尽最大努力的满足感,或是奋斗过程中明白了某些道理,为下次奠定了某些基础,也算是比往日的自己成长了许多。
如此想来,与自己竞争,最后得到的远比那和别人竞争最终只会得到的“成败”二字,要丰富、深刻、有意义的多。
与别人竞争,倘若胜利的是自己,我们可能会骄傲;倘若自己失败了,我们会感到失落。无论哪种结果都只是单纯的结果,无法让我们看清自己是真正的在成长还是在倒退。
而在和自己的较量中,付出多少、专注与否、自己的努力程度是否是自己的极限、有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自己是一清二楚的,自己无法骗自己。
对于和自己较量的人来说,真正的成功和失败一直安安静静的躺在自己的内心,不需要向外界寻求标尺。
再假设一种极端情况,假设我们已经超越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到达了“食物链”的顶端,这时候,我们又该和谁去拼个你死我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