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来讲,我不得不承认这件事,就是我对苏东坡这位千古偶像的了解全部来自语文书和常识。
常识是:肥而不腻,色泽诱人,入口即化的东坡肉真得很好吃。
初二上学期的课本中古文《核舟记》提到了他。“尝余核舟——,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枚工艺无比精巧的核舟刻的是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情景——这位大文学家怎么不是在吃就是在玩啊。我曾经的想法是,苏东坡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而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和朋友在风光优美的湖上同品尝一幅书画卷子,我简直要以为苏东坡在过神仙生活了。直到又过了一个学期,我背到他的水调歌头,我对苏东坡朦胧模糊的印象被 这首千古名词拨开。我看到一位深切思念亲弟弟的诗人,一位忧愁苦闷仍乐观旷达的诗人,一位浩浩才华洒遍千年的诗人,一位把吟月之诗写到极致,登峰造极的诗人!他宏大的情感属于人间“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即苏辙,东坡的弟弟;他超逸的思绪又从不被俗世滞缚,“我欲乘风归去”。读罢我渐渐觉得,这首词大约很少会被拿来做古诗鉴赏题,因为它是这样的浑然天成,又如何能够找出一句来问“这个字可不可以册改?”
《水调歌头》中满溢着苏东坡的情感、才华,乃至人生。现在马上要学到东坡赤壁赋了,《苏东坡传》准备开始看。在这之前我心中的苏东坡还只有两个形象:吃肉游湖的他和对月起舞的他。了解他的生平之后,这两个形象想必可以被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