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惠州早已百花盛开,最抢眼的便是黄花风铃木、木棉花、紫荆花等高大落叶乔木。不过,和以往的1000天环湖6公里晨跑路线不同,今天我越过了石拱桥。平时看惯了落叶乔木的花,打算改道到金山湖的另一侧跑道跑步,想看看路上别样的风景。
跑到三四公里处,遇见一个兰花主题花园。眼下只有墨兰和二月兰两种正在开花,而蝴蝶兰、建兰、惠兰、马兰花这几个品种都还没开花,因此在这个僻静的角落这些兰花草显得很不起眼。
兰花叶如柳,茎如竹。它虽没有木棉花那样的鲜亮夺目,却在无人喝彩的山野角落留下了一抹淡香。想起了《兰花草》这首歌,我便停下脚步,打开手机音乐找到这首歌单曲循环播放。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清新、质朴、深情的歌声像一股泉水流淌滋润在你的心田。
这是一首几代人耳熟能详的儿歌,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歌词原本是胡适先生写的小诗。胡适先生是民国时期文化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然而他却并不擅长写诗。
《兰花草》原名《希望》。1921年夏天胡适的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带回家后很爱惜,每天工作读书写作之余都精心照看。然而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
大学时曾经学过一门叫做《植物地理学》的课程。在三清山考察植物时才知道,原来兰花有两万多个品种。兰花喜阴、喜湿润、忌干燥、喜肥沃,大多生长人迹罕至的山涧崖壁之间,直到今天能够人工大规模地培育种植的只有二三十个品种。
我不知道胡适先生当年捧回家的那盆没能开花的是什么品种的兰花。倘若是什么山间稀世品种的话,往往会水土不服,难以养活。但每当听到这首歌时,那个“朝朝频顾惜”最终也没能看到花苞的身影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我想到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寻觅不同的药方救中国,在他们的不断试验之下,才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胡适先生在美国师从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杜威。他从美国带着“民主与自由”回国时,正如他捧着的那盆山间稀世珍宝——兰花草一样,呵护备至,只愿中国能够早日开出“自由之花”。
纵使胡适先生主张的“自由之花”不适用于他所在的年代和国情,然而他和当时的文人志士,在中华崛起之路上的实践探索,却也是历史的一道光辉。
文化思想也好,花草也罢,只有适应当地水土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春天来了,各种兰花将次第开放,再次把美丽带到人间!
2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