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能够命名一个民族的朝代,汉朝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地位都很特殊。不仅因为她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级别的专制王朝,还因为她不论在思想领域还是经济领域,都达到了那个年代所能企及的巅峰。
因此,今人还在念念不忘“虽远必诛”的战歌;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诸多先秦思想典籍,都有汉代学着编纂的影子。甚至,有些已经被汉朝人重写。被炒作到玄妙的所谓“国学”,就是那颗汉代种子在两千多年后结出的果。
这个光辉王朝本该顺应规律,由盛到衰,在历史长河中划出一道美丽的抛物线,谁知被一个外戚拦腰斩断,无奈必须以“西、东”来区分。后代史官出于种种动机,用“篡”这个字将这个外戚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此所谓“王莽篡汉”。
作为王太后孙子辈中的佼佼者,王莽从他初入职场起,便将“克己复礼”的标签贴于额前,这一帖,就是一辈子。在当时的汉朝人看来,春秋战国就像今人看明清时代一样,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战国时期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在汉代人心目中非但没有落后,反倒成了理想主义者和政治家的养料。
王莽,就是那个年代最伟大的理想家。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王莽一直是坚定的改革派和光辉的道德楷模。不论其是否作态,屡次拒绝皇帝的封赏,在官场中都极其罕见。王莽本人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也认同儒家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他知行合一,不惮用权力去实现理想。为了对抗崇尚奢侈的风气,他带头提倡简朴。作为皇家的最高官员,他带有“恶衣恶食,陋车弩马”,一听说个地有灾荒,就连肉都不吃。
王莽是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取代孺子婴的,作为改革派的首领,加上屡次被贬黜的经历,使得他变成了一个魅力型领袖。因此,满朝文武,绝大多数人都对即将逝去的汉朝麻木无比,根本没有史书中和后人们悲泣涕零的感情。
可当时谁都想不到,这个光辉的道德楷模,在几十年后会在众叛亲离的唾弃中被抛进历史的垃圾桶。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站在臣子的角度呼吁改革并不过分,甚至很勇敢。可一旦坐上帝位,再利用手中的无限资源来追求与时代严重脱节的理想,就变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总结起来,从理想方面说,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为了打破土地分配不均和世家蓄奴的制度,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可从现实动机看,他希望通过重新丈量,将所有土地都置于皇权的控制之下。而对土地的重新掌握,则能够从财政上解决地方失控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他的改革一经推出,立即引起社会动荡,引起旧贵族的反抗。在皇帝权威能够触及的地方,特别是关中平原一代,许多人被投入了监狱。但是,王莽没有想到一点:不管是谁,在什么时代,执行全局性的改革过程中,仅仅依靠下达法令是不行的。在如此广大的疆土内,如果缺乏有条不紊的规划,以及巨大的执行力,如此大规模的改革必然会引起极大的混乱。
王莽的改革虽然能够得到儒家狂热份子的追捧,却让更过的普通人感到厌倦。
最终,他的“土地所有制改革、货币制度改革以及加强政府垄断三大措施以失败告终。这些改革破坏了民间经济,也彻底粉碎了自己的政权基础,引起一系列叛乱。这些叛乱的发生,又让王莽陷入了财政旋涡,最终倒台。
就像十八世纪法国那些著名的乌托邦理想家一样,王莽这个理想主义斗士,最终也没能继续他的实验,可结果却惨太多。不仅身败名裂,还被抹黑了两千年。
充其量,他就是这个伟大王朝身上的一颗痣,本身张在脸上,却被藏在背后。要不是打出字来不雅观,我都想把这颗痣放在腋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