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有一处充满历史传奇的革命圣地,也是现代军事家的摇篮,就像一座巍峨的丰碑,撑起了整个民族,照亮了一个时代,这个地方就是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珠江畔长洲岛,四面环水波涛浩瀚,想要寻访必须坐船。我先是乘车来到了去军校的必经之地鱼珠码头,然后转搭渡轮向对岸的长洲岛挺进。
渡轮开足马力,在珠江之中劈风斩浪,江水传来一种微微的凉气。我望着奔流不息的珠江水,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在心中油然而生,这浩浩荡荡的江水啊,不知流过了多少峥嵘年月,见证了多少惊心动魄。江水奔流,青山依旧,回首往事,泪洒江河。
从军校码头上岸,沿着一条曲折的水泥路前进,首先看到的是几栋米黄色的两层楼房,那是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和孙中山先生故居,具有西式建筑风格,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庄严肃穆。我跟着熙熙攘攘的游客一起先进了纪念馆大厅,凭个人身份证领取了免费门票。出门左转再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几排青砖黛瓦、整齐划一、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楼群,那是校本部所在之处。真实历史上的校本部在当年日寇侵略中国时就已毁于炮火,现在的建筑都是根据原来的图纸按照原样规格在原址重新修建,以供后人瞻仰怀念。
校本部的围墙上挂满了“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类的铭牌。由校本部围墙大门进入之后,白底黑字“陆军军官学校”的匾额高挂在欧陆凯旋门式样的白色校门之上,虽然并不华丽,却在简单中透着庄严。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总理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校门两边有两棵茂盛的大树,在导游的引导和讲解下,我们了解到这两棵树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寓意。进入大门,两边内墙上分别挂着4个牌匾,旁边陈列着黄埔军校的整体模型建筑。黄埔军校创建之初,孙中山为该校题了一副门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横批:“革命者来!”
再往里面走就到了黄埔军校校本部,其中间通道也称大花厅,据说官长政治教育、特别演讲、纪念周活动均在此进行。我随着游人一起先参观了一楼的回廊,整洁明亮的回廊黄砖铺地,走在上面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足音。
由转弯处的楼梯上到第二层楼,楼上的每个房间门口的墙壁上都挂着木质的标牌,写明了用途。我们依次经过教师办公室、蒋介石校长办公室、校本部办公厅、总理室、官长饭厅、校长会客厅、书报阅览室、教授部、入伍生总队部、自习室和学生宿舍。其中,校长会客厅室内悬挂的一副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上书:“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笔墨雄健,寓意深长。仔细一看落款,原来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书赠校长蒋介石的墨宝,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于老先生同时也是书法大家,民国时期就一字难求,这副对联应该是后来的复制品,若是真迹,目前的市场价值可抵一栋楼。
校本部的参观,让我们大开眼界,也体会到革命时期的严格与艰辛。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代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当时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屡经挫折,怒斥“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痛感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于1924春天国民党“一大”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地处于长洲要塞黄埔,故简称黄埔军校。
孙中山之所以将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最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就是安全问题,因为当时在广东的大大小小军阀都各有打算,并不可靠,甚至随时可能突袭军校。当时云南的滇军第三军的军长范石生,甚至当面笑话过蒋介石,他说:“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啊,就你那几根吹火筒,我只要派一个营就可以缴你的械。”孙中山当时认为只有海军是最忠诚可靠的,军校设在长洲岛上,周围有海军的舰艇可以提供可靠的安全屏障。
第二个原因就是节约,军校创建之初真正可以说是草创,经费那是相当的困难,而在黄埔长洲岛上已经有广东陆军小学和广东水师学堂的旧址可以利用,只需要稍加修缮,就能作为军校的校舍,经费上可以节省不少。于是,1924年2月13日开始修缮校舍,两个月后也就是4月17号竣工,这个深深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黄埔军校”正式诞生了。
孙先生当时委任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廖仲凯为国民党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这是我国第一所专门打造革命军事人才的学校,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不仅为国民党培养了群星璀灿的军事人才,从这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在现代军史上,黄埔军校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出来的高级将领,几乎参与了现代所有大规模的战役,成为现代军史上的宠儿。也正因如此,黄埔军校得以比肩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成为世界四大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也是蒋介石的发迹之地,以致后来当他身在巅峰权倾天下之时,最喜欢的称谓还是听黄埔军人喊他一声校长。不提其他,光是蒋介石同“黄埔三杰”的故事恩怨,足以单独列传成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黄埔师生为了心中的主义和理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离校本部不远的烈士陵园,长眠着东征时英勇献身的将士,松柏苍翠,侠骨留香。之后奔赴全国各个战场的黄埔精英,更是马革裹尸,埋骨青山。百年历史,弹指一挥间,长洲岛上的操练刺杀声,而今已消散无踪,曾经的青涩少年们也纷纷作古,当年叱咤风云的黄埔骄雄也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所开创中国现代史新时代的军校,早已人去楼空,成为供人怀古凭吊的陈迹,但是,他们总算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国家,为民族留下了道道印记,一旦我们细心抚摸,仍能感受到那血写的斑驳。让我们抛弃党派的立场,主义的偏见,向那些因理想而走入这扇大门的青年们道一句:壮哉,黄埔!
沿着一道上坡路,从青石垒成的台阶拾级而上,我攀登到孙总理纪念碑前面参观。在这山巅远眺,滚滚珠江,万顷沃野,林立高楼,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此刻,才对于右任那副对联里“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的气势有了更多体会。铁马金戈,赤血染山河;黄埔忠魂,丹心照汗青。
此时日已西沉,金色的阳光洒遍大地每个角落,凝望这所传奇的军校,更显历史沧桑。我回到军校门口,专门拍摄了一张个人照片,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我人生中的一段深刻记忆。
归途的车上,我不禁浮想联翩,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青年才俊,他们曾一起生活、共同成长,并肩作战,却又因不同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兵戎相见。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大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让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