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推动自我革命
如今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政府推动下,中国的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厚。但是,是大学生校园中的所谓“充电宝式创新”,“共享雨伞创新”,“共享公寓床位创新”吗?肯定不是,现在校园为这些学生免费提供场地,办公间,免税加资金资助都搞不成多少创新公司,前段时间上海交大的创新风投下组给以大学生的创新项目,投资500万,主要就是做大数据分析软件和链接,感觉是个靠谱的又技术含量的创新!但是,如何能拿到真实而又有用的海量大数据呢?我想,BAT公司肯定不愿意免费分享,甚至有偿你都拿不到,那是他们的核心数据!清华大学统计,大学生双创的成功案例不足0.7%,这是清华这样的大学,更不要说其他的创业大学的学生了!
只有真正的掌握了科技技术这一核心力量,才能缔造你的创业护城河,才能形成网络效应。伊隆马斯克的父母不是亿万富翁,马克·扎克伯格的父母也不是,乔布斯的父母更不是。但是他们有一个共性:都是因对新科技的掌握和运用获得了巨额财富。跨国公司形成的技术壁垒垄断,在当今的高科技快速发展下被打破。30年前的世界一千强,在今天已经被无情抹去了350家,但在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里,全世界《财富》1000强企业里有712家被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公司,是互联网公司,新兴经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企业成长速度非常快,其潜台词就是--很可能衰落速度也非常快。在新的体制中不再塑造百年老店,也许百年老店其实就是社会进步的障碍。而不再是一个推动力,如果你不加以变革的话。正如乔布斯所说的你过去的成功才是你未来进步的最大的阻碍! 打败你的不是对手,颠覆你的不是同行,甩掉你的不是时代,而是你相对传统的思维和落后的观念。Facebook 上市时,大概有3400名员工,那时它服务于9亿多客户,中国移动当时也服务了9亿多用户,但有10万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全球化的采购运用,世界是平的,不再有谁依附谁的概念。
中国创新为什么不能学硅谷
如今饿中国讲创业创新,都希望有更多的创意和突破。大家赶时髦般去硅谷“朝圣”。因为,有了谷歌诞生了百度,有了UBER诞生了滴滴,有了雅虎诞生了新浪,有了EBAY诞生了阿里,有了PayPal诞生了支付宝等等,国人把硅谷周边的房价炒上天,把硅谷充满了商业味,似乎人人都在创业,希望成为亿万富翁,但是如果当年的硅谷就是这样,它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当初的硅谷恰恰是非常反商业的,最典型的案例是微软。微软是从硅谷出来的。比尔·盖茨开始将公司设在硅谷,但是遭到了很多硅谷人的声讨。因为微软最早对软件进行收费,但是硅谷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叛逆。他们希望世界大同、平等和免费。硅谷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恰恰是因为当时的多样性,而今天硅谷的多样性小时殆尽了,大家都忙着挣钱。
硅谷的一个最重要的精神与自由叛逆相关的-奖励失败!按美国人的平均估计,一个实验室里出来的技术实现产品化的过程,需要5-8年的时间和上千万美元的投入!懂得和科学家、工程师们协同研发。想想IPhone手机,它并没有什么核心技术是苹果公司的,但是它确实整合了世界很多先进的科技,如美国的设计,印度的软件,英国的界面,荷兰的海运,中国的组装,康宁的玻璃等等!一个真正的整合者!也就是说你不就是核心技术的领军者,异军突起者;要不就是行业的整合者。而我们很多国内的企业家,还处在技术抄袭,生产单一,价格竞争的阶段,但也正是这样的特点,才说明乱象之中才更有机会。
美国在《拜杜法案》之后,正在兴起新的浪潮--利用高科技转化形成的创新,中国正好是完成闭环的最后一步,正如张五常所说,中国最好的两样东西,是没有按照西方的,也是我们最为伟大的之处,一个是工会集团,一个是西方民主。这两样是羁绊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稳定的最大障碍。可以看看现在的法国,法国人民是全年休息最多的国家,即便工作日上午茶,下午茶时间也是绝对不能少的,休假坚决不能工作,绝对拒绝加班,如何呢?就在此时此刻,新闻中还在播放巴黎打工者在工会的组织下,有序的罢工呢!
中国创新为什么不能学以色列
以色列是另一个中国爱讨论的地方。一说创新就是以色列多么多么的好,但是大家发现没有,以色列本土上并没有大公司。国家小对于公司的成长确实是有致命伤害的。举例来说,中国台湾地区互联网企业在用户体验的很多细节都比大陆的互联网公司做得好,但是就是做不大,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用户需求,新加坡也是如此!以色列大量的创新公司都被卖掉了,以色列人为什么爱创新?众所周知,犹太人的商业头脑非常发达,很会赚钱,所以结论很简单,因为创新能赚钱。一旦为了赚钱,很多事情的性质就变了。中国能不能形成这样的一种机制,在创新企业的技术产品化阶段完成后将其卖掉。我们能不能形成一个科技产品转换之后的交易市场?中国现在还没有形成这样的市场基础。其基础在于要有大量的科技能够被转换,有很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这样才能形成交易!如果基础科研水平不高,转化效率也不高,还经常受困于山寨问题,显然是不可能形成有效的交易市场的。创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从开始的科技实力到产品转化到量产再到全球化。
中国创新为什么不能学德国工业4.0
中国制造业的真正问题是科技升级。工业4.0时用更为系统化、集成化和整体化的思路起提升制造水平,它能是制造业变得更精密和高效。在美国的超市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这个产品本身需要的材料不超过5种,比如塑料盆--一个塑料压铸成型就好了。许多国家都能生产,衣服更不用说,基本上是布料、线、扣子或一个拉链,肯定不超过5种材料,全世界都在为美国生产,只要电子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中国生产,这之前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现在基本看不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了。为什么不是制造水平超前的德国取代呢?德国是有能力生产构造复杂的电子产品的,但他们只为自己的国家企业生产。德国制造的整合度很高但是灵活度不够。所以美国最先进的产品不是找德国而是找中国做。德国提出的工业4.0推的恰恰是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应对全球的需求。它强调的依然是整合度,而不是灵活度。即便在美国也做不到。
一个经典笑话是这样讲的,乔布斯还在世的时候,奥巴马就希望他能把iPhone工厂迁回美国,因为美国需要就业机会。不过乔布斯说,如果iPhone的设计需要修改,马上就可以传到中国,两个小时之内中国的工人们就会从床上被叫起来进入生产线开始加班生产,24小时后具备新特征的产品就可以交付,相关改动的备件在一个周之内就会被周边的配套企业加工完成。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吗?隔壁就有这样的工厂。需要100万颗螺丝钉吗?厂子就在一个街区之外。需要对螺丝钉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吗?三个小时就可以办到。,甚至在一个夜间雇来3000人,哪家美国工厂能在一夜之间雇来这么多人并说服他们全部住进宿舍呢?如果美国工人和企业能做到,我就迁回来。据说,奥巴马从此就不再提这个要求了!
我们千万不要被工业4.0的概念给忽悠了,球了我们的老本事。全球经济对精密复杂的产品的灵活制造的需求,德国是满足不了的。我们要学的师傅是美国,而不是德国,我们未来的挑战也是来自美国。恰恰是美国Rethink Robotics公司具有灵活度的机器人。
我们能不能未雨绸膜,在美国机器人替代工人之前,先在生产线上用美国机器人装备上,先请老师傅把机器人训练好,让所有机器人都能炒个好菜,让所有机器人都能装配好任何复杂的产品,让中国继续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而且比原来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
全球风口中的中国机会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达到了协同生态的新高度,此时企业不再单纯追求规模和垄断,而是追求协作和共同繁荣。跨国集团和企业不再是最新生产力的代表。1980年后,美国的《拜杜法案》通过之后,大公司的科研占比迅速下降。到今天为止,25000人以上的大公司在整个产业界的研发占比已经跌到了35%,基本跌去了一半,剩下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平均员工不到1000人的小企业里,他们现在的占比超过了20%。中国过去30年的繁荣是与世界最先进生产力结合的结果。未来仍然是要贯彻这个思路。因为跨国公司的官僚体系肯定会造成效率下降。它竞争不过一个协同的开放生态系统。
美国并不缺乏创新的企业家,其信用体系也相对完善,而且投资者很多,那么它缺乏的是什么呢?它的大规模制造能力是封闭的,不会开放给第三方,美国企业家的第一市场仍然是美国本土。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考虑的第一件事不是琢磨怎么把车卖到中国,而是琢磨怎么把车做出来,怎么在美国卖的好。如果联合中国的庞大消费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那特斯拉现在一定不是这个价格,也一定不是现在这个销量。柳传志一直讲的“贸工技”的学习路线,即过去30年里中国企业从“贸”走到了“工”,并没有到“技”。未来30年里,我们不能呆在国内了,要到国外去跟人协作,研究别人怎么做产品转化,研究我们的制造也如何跟他们对接。
未来的全球风口已经形成,那就是“美国科技,中国制造,全球市场”,同时,政府应该转变角色,支持实力的企业家走出去,在全球市场上寻找新的机会。“一带一路”就是非常棒的战略,利用我们已有的先进科技和先进生产力去带动比我们落后的国家,将不光是这一代企业家,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