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谈一谈近状,当做是个flag
早上坐着公交车,困倦的很,坐在靠近窗户的旁边,闭上眼睛;朝阳照在脸上,光透过眼睑映射出斑斑光影。
伴随着车的行驰,眼睛里面,如有烟花表演一样。
年后到现在的这些日子,清晰的觉得中年的标签,给我越来越深的烙痕。
平白,心里比之前多了焦虑,诉诸不尽;
这在前些年是不存在的。
无论怎样,总要面对现实,步入了这个阶段,人间虽美四月天,但烦心事确实是摆在了眼前。
别人笔下的中年:人近中年,上有老需赡养,下有娃要抚育,中有妻得宠溺,外有一帮兄弟需要维护,内有一身毛病没空就医。圈子稳定,每下班后往家跑,可到家后,妻的唠叨、娃的哭闹、琐事不断,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呆会都不行,狗日的中年。
精力日渐消弭与难以拨冗的琐事间的矛盾。每到入夜,心中总会感觉自己处在万籁阒寂、寒雨孤灯、乌云蔽月、 人迹寰绝 ……的环围。
如斯寂寞 ,法克,怀疑自己是不是抑郁了。
烦躁的味蕾往往这个时候,会敦促着我去酌两杯黄酒。
酒的确是个好东西,入口消千愁。
兴起之时,可以驭笔游龙,神思广寒;也可与人揽文乐盛世,列做叙幽怀。
话说王右军的千古一书《兰亭序》,也是当着酒兴一时,发挥出了运笔千日,登峰造极状态。
浇愁可以,但它未必能解愁。
生活就像塞拉菲尼的抄本,抽象,不可着言。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少年时,最大不过情;中年时,渐知人生百味,也明白世间还有许多叫人难以抵御的抑郁。
节一:前阵子的事
清明节附近,归乡两次,一次节前,为人子尽孝;一次节后,为宗侄尽仁。
前后不过一个星期,都是当天早行,晚归,难得故乡一瞥。
薄曦牙辉清晨轻,剌风伴清明;酥雨已随乌云去,归程何匆匆。
拜祭时候,看到父亲的坟头长满黄草,荒凉扎心。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谈到:“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时间别去,一晃十四年,近来,每想起总觉得他身影凉薄。
慎终追远,满满的遗憾。
戊戌年,清明归乡怀父
伏山连绵曲九转,负登乡程忆亲难。
丘壑耕耘儿女志,老来无留一身全。
嗟叹命数多运舛,唯托哀思寄老雁。
九江千古今犹在,十河万里永流延。
再说一说二伯父,正是清明节当天,他倒在了自家院子旁的巷子里,
自己应该不会想到,在凉雨冷风中,这个窄窄的地方,会是他人世的终点。
我也没想到,接到电话,愕然不止。
他年轻时是北京天安门观礼台的岗兵,后受伤退伍回家,此后再也没掌控过自己的命运,落为一个普通甚至是失败的农民。
父亲四兄弟,按别人评判,他长相与资历都是最好;但是婚姻选择的失衡以及对子女家教的偏轨为其人生灰线悲剧伏脉。
当天,我到了布置的灵堂,零落的白布,稀疏的哭声,惨淡的哀乐;还有十多年未见到的堂弟,一副刚吸完毒的皮包骨样,心不在焉。要是搁前几年,按我脾气,基于这种场景,至少会把他狠揍一顿。
作为亲历者,几次目睹过与亲人别离的场景。那情境,生命湮灭,躯体冷冰冰,残忍无比。
愿那座青山,愿那一堤绿水,巍巍汤汤。
尽管回家时间短,仍旧感受到了旧俗的冲击。
其中的盲从,很大程度上跟国民整体认知程度有关系。就像一群小孩在玩耍,其中领头的一个孩子说,我们抓紧藏起来,后面的小孩子都跟着藏起来。群体行为有相同之处。
可怕的是,不但禁锢着你,还能让你为它站台。矛盾产生了,必须有些选择,哪怕带给我是与亲人的冲突,毕竟人性这个东西不可试探。
篇二: 而今
小子,年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让我觉得头疼,
别的不说,平日里的操蛋就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四周岁临近,暑假后也要接受幼儿中班教育,
但由于当下中国的惟智教育竞赛氛围,爱人像着了魔,给报了一堆课外培训班。
我感觉他这个年龄段,似乎参与了太多的事情,意见相左,有时候,难免手脚要动。
个人赞同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的讲法;跑的慢的,可能会跑的更远。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你觉得百无聊赖的事,也许能让别人心潮澎湃。也许你需要现世安稳,而她则喜欢烟花璀璨。所以,遇见对的人,才会有长情的路。
篇三: 尾部
上面的无序赘述,源于一直以来的心境烦乱异常。
前天,看了一个视频,略有感悟:有些事情, 只不过是你没了热血不愿前行 ,心里萦萦太久,而身体却离开太远。
这也促使我去落记如上琐事,梳理之余,让自己更好卸怀。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不求物质丰盈,但求内心安宁!
我想,上帝此刻正在发笑,会说:呵呵,你就丫一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