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继续总结订阅《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后的收获。
三、安全感
笑来老师在第三周周一的推文中有两句加亮的话:
1.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肯定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2.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深入长期地观察、思考。
现在看来,我之前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一直有偏差。
先看第一句。在第三次(把整个专栏从头到尾看完算一次)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把“放弃百分之百的安全感”理解为“可以随时放弃全部安全感中的任意一部分(只要没有放弃全部安全感)”。很明显,这种看法是错的:有些基础性的安全感关系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比如对自己的财务安全的确信,这是一个人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冷静思考的前提),如果放弃了这部分安全感,那么一个人接下来的行为无异于是在赌博;一些在事后看来其实不必要的安全感,在行为当时因为心智水平不够,实际上也无法放弃。任何坚定的外在行动一定要有相当的思考以及心智上的准备。例如自己两年之前想过要报雅思培训班但一直没有行动,除了因为舍不得花钱之外,还因为 “过分追求安全感”:听了同学(报班之后认为自己上当受骗的同学)的只言片语加上自己的意淫,认为“交那么多钱去报班最后也不一定考得过,还是不要浪费钱了”。这种“因为可能失败,所以干脆拒绝可以提高成功率的投入”,在现在的我看来,就是典型的“过分追求安全感”。但是自己当时压根就不知道“付费就是捡便宜”,即使身边有人报了班并且因此通过了考试,也被我自动忽略了,结果在当时的我眼里,报班就是个“十有八九会浪费钱的事情”,因此“根本不值得考虑”。
识别不必要的安全感然后将之抛弃,是一项长期工作,事实上,我每次抛弃“不必要”的安全感时,多少都会有些犹豫和挣扎,有时甚至因为受不了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感,又把那安全感捡回来。
总之,发现并抛弃不必要的安全感这件事我会持续去做,但是“轻松潇洒地抛弃不必要的安全感”……我是不论如何都不会再做这种梦了。
再来看第二句。准确来说,我之前不是“对这句话理解有偏差”,而是一直对这句话视而不见——我只是在“分辨出不必要的安全感然后抛弃”,至于抛弃之后空余出来的时间以及注意力该用来干什么,我压根就没想过,或者即使想到了也没有行动。因此,我“放弃不必要的安全感”的行动,在此之前多次失败——为了保护自己的注意力,订阅专栏以来,我几次试图放弃看网剧和动漫,但很少认真想过不看网剧和动漫之后我该干些什么,偶尔觉得有其他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写作,也一直没有行动。于是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我一次又一次地跳入“刷剧”这个大坑中。我的这个教训说明,任何节省注意力的行动必须伴以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加坚定的行动,因为如果节省下来的时间和注意力没有被充分利用,那么它们唯一的结果,就是被重新浪费掉。
四、活在未来
说实话,我也是最近才慢慢有一点“活在未来”的感觉的。在此之前,我只算是知道“活在未来”这个概念,但是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有什么变化,在我眼里,未来依旧不可捉摸,更别说预测了。让我最近“开窍”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每天抽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专门用来“为未来做准备”。具体来说,就是每天把印象笔记打开,干以下几件事:
1.把一些新想法记下来,供日后继续思考;
2.想想自己以后可能会面对什么事情,然后又该如何应对,如果发现有什么地方想得不清楚的,就上网查查资料;
3.以前的记下来的想法拿出来琢磨,看看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或者原有的解决方案可以改进的地方。
如此算来,每天半个小时甚至都“不够用”。在以上三点中,第二点是我目前干得最多的——列出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来琢磨。例如,我发现自己的财务知识不足,这件事情虽然不紧急,但从长远来看会对我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最近几天我会重点了解学习财务知识的可靠途径(比如某网站、某本书)。经过充分的了解和比较后,我大致知道学习财务知识可靠而且适合自己的途径了,接下来就可以行动了。
严格来说,我认为这和笑来老师在第四周提出的“预测未来”还有差距。但是目前我也只有这个水平,而且想了总比不想要好。此外,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我本来早就可以开始做(至少在第四周的专栏出来之后我就可以开始了),但事实是,我到最近才慢慢行动起来。这也说明我从“知道”到“践行”的变化有多慢(即使并不存在任何理解上的障碍)
五、小结
已经总结了四周的内容,这里插入一些“题外话”,姑且就叫“小结”吧。
不得不说,我真正开始进步,是在做到“每看一遍文章就留一次言”之后。自己动笔写下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思考,哪怕日后很少看到自己之前写下的文字,但那些文字就像是自己亲手播下的种子,更容易生根发芽。
此外,我从“知道”某个概念到正式开始“实践”某个概念,大致都有以下几个阶段:
1.看到某个概念,很激动(或者很震惊);一时半会儿不知道怎么用;或者知道了怎么用,但就是嫌“麻烦”——认为初期投入太大然而回报太小(当然还伴随着诸如“我没时间”等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
2.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看到那些已经践行了很久的人取得了成绩,或者是由于“知道了某个概念之后,实在无法对其视而不见了”,于是开始硬着头皮行动;
3.发现真正行动起来没有自己之前所期待的那么顺利,但是也并不是太困难;
4.经过多次反复(取得一定成绩后又退步),最终形成初步的习惯。
其中,第一步才是最浪费时间的,我的重要习惯(或者技能),从最初“知道”到最终“习得”,就是卡在了“嫌麻烦”这一点上,少则拖延几个月,多则拖延好几年。要想走得更快更远,就一定改掉这个“元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