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年的一场疫情,让各行各业备受冲击,而作为一名电影从业者,更是被朋友圈的遍地哀嚎惊到呼吸急促。那一声声生死存亡,命悬一线的呐喊,那一幕幕壮士断腕,视死如归的决绝,泛红的双眼以及在自己大腿处不断摩挲的手再也没有片刻停留,对,我狠狠的掐了自己。随着一声惨叫,我的眼角不自觉的泛起涟漪,此情此景,作为一个电影人,我必须抽泣,我要合群,我要感同身受。摘掉我心爱的N95,贪婪的张开大口,一口浊气恶狠狠的吐出,舒畅之余,我的内心竟然莫名的欢快起来。不可以,这样是不对的,一瞬间,我开始憎恶自己,这种夹杂着痛的快感,让我迷惑骨子里我是不是个受虐狂。迷离之际,向来怂逼的我,竟然鼓起了指点江河,不吐不快的勇气。
尤记当初胶片向数字化过渡时的阻力。那种从头到脚的不屑,深怕将艺术堕入凡尘的恐惧,那种沉浸在小圈子里的自我愉悦。那个阶段,票房增速缓慢,市场活力严重缺乏,影院经营困难重重,即使这样,对于可改变整个行业生态的数字化技术仍强烈排斥。这是既得利益者最后的坚持,同时也是行业拒绝拥抱未来的缩影。幸运的是,一部《阿凡达》拯救了行业,我们被动的完成了技术迭代。可以想象,如果当初没有《阿凡达》的强势,我国电影的数字化时代至少晚来2年,甚至更久。而从那刻开始,整个行业格局被打破,发行和制作成本的大幅下降,大大降低了从业门槛,一大批新新企业进入行业,他们不断用内容反哺终端,给行业带来生机的同时,票房也开始爆发式的增长,与此同时,资本的纷纷介入,多厅影院的快速增长,影投公司的强势崛起,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此,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开始了。
但是,繁荣的背后,始终掩盖不了行业目中无人,不思进取的本性。当别人都在玩微博的时候,你非说那是非主流,当别人已经转投微信的时候,你拿又微博当个宝,如今,火爆的短视频又一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电影人一如既往的抓住了微信公众号的尾巴,并且沾沾自喜自己紧跟娱乐风向的智慧。都在吐槽硬盘寄送拷贝带来的不便,可真正有公司不遗余力的推广先进的网络传输技术,甚至不惜将产品免费给影院使用时,各位大神又开始变着法儿的作妖。当你们唾沫横飞,喷出各种诸如分众发行、差异化经营、智慧影院这些牛逼哄哄的句子时,你们可曾想到,是谁在一次次的拒绝着科技带来的善意。
一场疫情,行业拉开了诉苦与自救的大戏,哭完闹完,还得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苦不苦,为什么苦,自己比谁都清楚。今日之果,何尝不是昨日之因。一个从来不懂未雨绸缪,一个拒新技术与千里之外的行业,如何能扛得起文化复兴的大业。
电影行业,一个被玄学神话的不毛之地,一个充斥着大尾巴狼的极乐世界。这个叫做文化产业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量去隔绝着文化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