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白天上班忙一天,我最渴望的就是下班回到家,安安静静地看会书,看会手机,然后早早睡觉。
然而这一切在今天成了奢望。母亲与二姐因为盖房子的事,再次闹得不可开交,母亲被气得在老家哭哭啼啼。大姐打来电话让我和她一起回去,把老妈接到城里来,村里的事就此丢开手不管。
唉,两个都是极要强的人,从决定盖房开始,就意见不和,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把我和大姐夹在中间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两边相劝。
有时真的想不通,为什么就不能相互退一步?老妈已80高龄,性格依如年轻时倔强、自负,啥事都要由着自己。明明二姐找人设计好的图纸,她非要由着性子改掉,改来改去,最后还是不甚满意。
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都做不到,再说,都是至亲的人,吵来吵去,有什么意思?
真得不想管,但又不能不管,老妈是自己的亲老妈,再生气又当如何?所以,劝她跟着大姐回来,住在我家,不要再操一些闲心。
又有同事的爱人发来几份文件,让我帮着修改。头疼!
发一个书信馆的征稿启事吧!
共读书信慢时光
亲爱的朋友:
首先, 欢迎您来到书信馆!
在书信馆,您的思绪,如溯流而上的鱼儿,将游进幽深的时光隧道:时间的脚步突被放缓,发黄的信笺纸上,流淌着遥远的故事和记忆,传递着经久不衰的岁月温情。
共读书信慢时光——这是书信馆向您发出的真诚邀约!
书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体,也是生命力极为顽强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承载着家国深情和民族文化。
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到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从《曾国藩家书》到《傅雷家书》,它们广受传诵,给一代又一代人提供了精神和文化滋养。
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木心先生,在那首著名的小诗《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一个工作、生活节奏都在不断加快的时代,我们享受着信息时代快速便捷的种种益处,同时也更怀念那些慢时光中的质朴温暖。
快,加重了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往的慢时光因“慢”显现出特别的价值和品格。
作为慢时光的标志物,书信将一段段情愫慢慢酝酿、固化成一段段文字,在鸿雁传书的浪漫中,编织成岁月里一幕幕令人低回的深情。
相比眼下的微信交流,书信的交流,借助发黄的信笺,以及信笺上那些或潇洒、或娟秀、或工整、或率性的字迹,显得更加可感、可信,更加稳定、踏实。
50后、60后、70后,甚至80后、90后,谁没有写过信、收过信呢。从书来信往的日子里走出来的人,大抵都有一定的书信情结。
书信馆公众号,就是努力为有书信情结的朋友提供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致力于传承书信文化。
公众号稿件以书信体为主,分“岁月温度——我有一封信”、“走近名人——我读这封信”、“不吐不快——我想写封信”三个版块。
“岁月温度——我有一封信”版块:主要刊发个人珍藏的旧书信以及与此信有关的故事;过去写给他人但因种种原因未寄出的书信。
“走近名人——我读这封信”版块:主要介绍、品读有影响、有个性的名人书信,以“大人物小故事”为主线,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该名人的成长经历、生平趣事,以及个人读信的感想和体会。
“不吐不快——我想写封信”版块:主要刊发当下写给他人的书信,以释解一种情结、抒发一份情感;或针对一种观点、一些社会现象,以书信体裁阐述自己的看法、想法。
如果您有精彩的书信故事分享,或者愿意用纸笔传递一份温暖,欢迎您赐稿书信馆。投稿邮箱:shuxinguan@126.com。
书信馆编辑部
2019年6月19日
感兴趣的朋友可打开下面的链接查看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SawUtAvZRN-nk5K-X0nw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