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中午好~我是刘思辰,有些在微信上认识的朋友也叫我清欢,大家怎么叫我都可以。
因为觉得微信聊天占用的时间比较长、效率低,所以不常在群里冒泡,更喜欢私聊或者线下见面,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不过我偶尔会看群里面大家的聊天,都是很有趣的。这一次我也很感谢芝士妹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事情。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认识自我,唯一一件坚定做的事情。
简单说一下我的背景,我现在是在深圳的一家房地产做工程类项目的招标,就是从众多施工单位中,确定房子的门窗、装修、主体建筑等部分由谁来做。18年从华工毕业,专业是土木工程,现在工作一年。用三个标签来形容一下自己,就是学习狂、探索家、艺术型人格。
说具体的毕业学校,并不是想炫耀学历,而是想跟大家说,可能学历对于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是对于你以后的几十年人生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过你的人生,你为了自己的目标所采取的的行动,你选择的圈子,以及你想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我倡导一切言论平等自由)
因为我在大学和毕业后参加过很多活动,所以我见过很多考进华工但安于现状、安于舒适圈、不愿意付出很多努力的人,也见过太多太多在普通大学但过得非常非常精彩的人。这个群里就有很多。但我也并不是说这两种类型的人生哪个好,哪个不好。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人生的方式,本来人生就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不是么?
言归主题,认识自我。
我在高二末还是刚步入高三的时候,突然脑子一抽,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何来到这个世上、我将来要去哪里这人生终极三大问,也在想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用,我能不能不走普通高考而是去考艺术生。不过由于当时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课外书,也没有怎么关注外面的世界,只知道刷题考试看小说。对于以上问题是没有任何的参考回答的,光靠自己想又想不出一个靠谱的答案,可高考还是要准备的,所以我在纠结、崩溃、接受、修复、平静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又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刷题考试看小说。
然后很幸运地,从沈阳考到了千里之外的广州,也实现了远离父母、独立自主、告别葛优瘫式残疾的愿望。
大一大二参加的各种活动和旅行就不说了。在大一的时候,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喜欢土木工程(这还是我自己选的专业),未来工作的时候我不会想要做相关的事情,却不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想要做什么。而且这种想法我当时不知道如何跟周围的同学说,也不知道向师兄师姐其他人求助,所以所有的苦都是自己憋着,憋来憋去却得不到解决就变成了,一期一会大姨妈式的焦虑迷茫。
所以过来人表示,一定要学会求助!求助!求助!
认识自我的首次高潮期,是缘于我在大三的时候,因为想要解决职业迷茫的问题,报名了圈外商学院,一个教职场人士锻炼软能力的线上学习系列课程。在这里我接触到了冰山模型、职业画布、MBTI性格类型、盖洛普优势才干、DISC等认识自我的工具和测试,第一次真真切切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种一片混沌中可以看出大概模样的感觉。
同时也认识了很多爱学习的职场人士,和他们一起做小组比赛、升级做助教、在线下举办工作坊、担任主持人、策划活动等等,那一段时光很开心也很充实,总是跑到学校外面去参加各种活动和学习,也做了很多挑战自我的事情。但是开心和享受让我忘了最开始的目标,就是解决职业迷茫的问题。所以到大四求职的时候,我也没有很确切地知道自己想做的工作是什么,最终逼不得已,还是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找了房地产的工作。
所以,做事一定要谨记当初的目的!目的!目的!
认识自我的第二次高潮期,就是在去年11月一直到现在。去年11月,公司突然裁掉了一部分应届生,同届的人不管是不是在同一个区域工作,都会互相打探消息,一片人心惶惶。虽然自己侥幸活了下来,但深深地意识到,即使在一家公司里工作,也一定要积累个人的技能和能力,拥有随时可以走人的自信与资本。所以我开始重新研究MBTI和优势才干,希望能够找到自己一直投入热情的事业。今年2月份奶奶的意外去世,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如果某一天我即将离开人世,那么我最遗憾的肯定是没有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活过。我不想留遗憾,所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是我一定要做的。
然后一系列的蜕变就开始了:做热情测试来确认自己的认清,做100件勇敢小事来摆脱不自信,做未来大学的行动官来积累举办活动的经验,学习行动派的photoreading来改变阅读习惯(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书,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输出)、参加李欣频老师的预炼七年课程(打破自己的木马,升维思考,设计未来七年的人生学校规划),学习行动派的power money金钱课来修正对于金钱的认知,做线上语音直播的分享等等。
目前我的情况是,找到了未来7年的发展方向,并且在行动中验证这个方向是不是我想要的。同时享受能够颠覆自己认知的事情,比如我一直不喜欢做营销,总觉得在让别人买他们可有可无的东西,浪费他们的金钱,但看到一些人很好的朋友做营销很厉害,就想着,既然有他们能做到,那么肯定是自己对于营销的看法有偏差,所以我会去约营销厉害的朋友聊他们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老王在活动结束后稍微微信上聊了几句,他简单了解我想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之后,说了一句话:你喜欢做的事情,不是寻找来的,而是你一直在做的。这句话对我影响特别深,所以我在“找”喜欢的事情上,从对外寻找,转到对内认知,反思哪些事情是我不加思考就会去做的,我愿意不求回报地投入热情、时间和精力。
前些日子受我的保险经纪人晓燕姐邀请,去参加友邦的分享会。有关人生策略的分享很喜欢:人生有三种策略,遇见、定位和创造。
“遇见”,这些人用感觉来判断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期待自己能“遇见”想要的生活。他们的人生哲学大抵如下:打开一扇门,如果感觉不喜欢,就转身离去,打开下一扇门;喜欢就停留下来,但如果有一天这个地方变得不太好了,就继续试着开下一扇门。
“定位:,这些人相信世界上已经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并实现它。他们的人生往往是这么玩的:先清晰地搞明白自己到底应该要什么,搞明白在哪里能获得,然后设定出一个清晰的计划,最终一步步地达成。
“创造”,这些人不愿意相信任何一种现成的人生答案,希望自己创造出一个。对于他们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成名就或及时享乐,而是一种“追寻的过程”。他们的人生哲学是这样的:创造的第一步事修炼——如果我无法一下子看到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标,那么我能做的就是先找到一个值得一试的目标,在达成的路上修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眼界——反复重复这一过程——逐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能力变强,目标确定,就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创造想要的自己和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