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手札|我讲了一堂,自己很喜欢的公开课

01

这周三,我上了一堂自己很喜欢的公开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我也有了鲁迅先生那样“明朗的笑”。

在上课前几天,我还在焦灼的漩涡里挣扎。

其实国庆前我就知道收假后我要上公开课,但是十一孩子爷爷奶奶回老家,我和孩子爸爸二拖二,洗衣做饭,买菜做家务,还要带孩子出门玩儿。

日子被切割成碎片,每当深夜想把电脑打开备备课,眼皮早已沉重得抬不起来。

收假后,迎面撞上月度调研:监考、改卷、仅有一天的休息时间,而我的公开课,就卡在这样喘不过气的节奏里。

距离我上公开课,还有不足三天的时间,我当时还没有好的思路。

这一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太长太碎了,文段之间也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从以前的自读课文变成了现在的讲读课文,网上能直接用的资料并不多。

我还看了徐杰老师的课例,他也说“这篇课文实在难教。”但杨教授又要听这一篇,我只能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我可以的”“我是最棒的”。

这些话听起来有些傻气,但在那些时刻,它们像暗夜里的微光,给了我力量。

那就老老实实回归文本,从教材出发,认认真真读文章。读着读着,突然觉得这样生活化的鲁迅先生,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我想让孩子们看见,鲁迅不只是教科书里的“民族魂”,更是一个会笑、走路很轻捷、爱吃北方菜……会尊重孩子的“真”先生。

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出来了,有了思路,一切就好说了。

02

那天,我在图书馆从早晨九点待到晚上八点半。

除了中午吃饭和半小时午休,其余时间都在做课件、写教学设计、准备学生的学案。

孩子爸爸全程陪着我,帮我打水、买饭,干后勤工作,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我的“监工”,让我不能偷懒,不敢懈怠。

周一周二,我在两个朋友的班里磨课,朋友们都给了一些意见,整体效果都不太理想,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像是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也触达不到心里。那种“不得劲儿”的感觉,让我坐立难安。

周二白天,打印好给听课老师的资料,用订书机订好,方便拿取。

晚上,我找到我们备长,她也知道我讲这篇课文压力大,她点拨了我和学生互动的思路,让我有了更好的想法。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去上课地点调试设备,找了我另一个班的孩子摆放桌椅,帮我勾勒简笔画。

后来大家都相继离开,我一个人在教室待到九点半才下班。

03

公开课那天,我还有早读,六点十分起床洗漱。

戴了隐形眼镜,穿了新中式的衣服,梳了新中式的头发,插上竹叶簪子,配上玉坠耳饰,化了淡妆。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眼睛里闪着光,那是期待,更是对这节课的珍重。

早读时,我拿着电脑进班,临时调整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孩子们看见我说:“老师,你今天真好看。”

我说:“老师每天都好看,哈哈哈。”

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很清晰,整体呈现还不错,时间也把控的很好,也收到了比较好的反馈,师生互动性也不错,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没有完美的课堂。这堂课杨教授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孩子们的归纳能力和检索信息的能力。

能被这样厉害的教授指导,真的受益良多。

在教育的这条路上,有专家的指引,有榜样的示范,有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04

一堂课只有40分钟,可为了这40分钟,我投入了前后好几天的辛劳。这是时间的堆砌,更是心血的浇灌。

辛苦归辛苦,但我是有收获的,不仅仅是上了一堂自己满意的课,更是久违的、专注做一件事的幸福感。

就像我在课件中告知孩子们的那样:“先生是永远值得我们喜爱和尊敬的人。”通过这节课,我也更喜欢鲁迅先生了,想把鲁迅先生的书籍,找来再读一读。

原来,每一堂用心准备的课,是大家都能告知到的。是教师与文本、与学生、与自己的深度对话。我们在文字里相遇,在思考中相知,在共鸣中完成彼此的精神滋养。

课堂从来都是双向的奔赴,而这一次,我们又携手同行了很美的一程。

谢谢杨教授的指导,谢谢我的孩子们,谢谢备课组的同事们,谢谢在我身后默默支持的家人们,也谢谢那个在困境中没有放弃,从来没有想过敷衍的自己。

专注地做一件事,把它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极致,这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

而更酷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也帮孩子们遇见了更辽阔的世界。



丢丢姑娘,二胎妈妈、语文老师、文字和摄影爱好者。做个好妈妈的同时努力工作用心生活,用一支笔一个镜头记录一切人间值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