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华,原名王守华,现为中国王羲之书法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协会会员,临沂市书法协会会员,临沂石清阁书画院院长,职业书法家。
王圣华是记者见过的少有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了梦想就勇敢去追,这就是王圣华的人生轨迹。
这份坚持,要求当事人有原则、有毅力,最重要的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不畏浮云遮目,自以清泉洗心。”这句话是王圣华的生活写照。
弃武从艺皆因痴
王圣华在郊区的二层小楼相当气派。整个二楼是画室,取名“石清阁”。石清阁,顾名思义,人如顽石,心似清风。自从有了自己的专用画室,王圣华就像小河里的鱼儿游到了大海,心中时刻充盈着幸福感。很少有人知道,王圣华是半路出家。在20岁之前,他痴迷的是武术。当时,身体条件不错的他专门拜了老师学长拳。回忆起那段习武的经历,王圣华说他练武并非为了打斗。武术在他心目中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打拳既能给人以美感又能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1983年,王圣华进入临沂矿务局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练习书法的同事送给他一幅字——“知识就是力量”。六个大字刚劲有力,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从那以后,书法成为王圣华生活中比练武更重要的内容。
“学好书法要从基础开始,从临帖开始。”王圣华说,刚开始,虽然下了很大的工夫临帖,但写出来的字仍让人难以满意,这让他一度怀疑自己不是搞书法的料。在他看来,10年是一道关口,坚持闯过这道关口,一个人的字才能融入个性,才能富有神采。就是这个信念,让他伏案临帖临了10年。
现在的他,回头再看那10年,一不小心就被自己感动了。结婚后,妻子一直不支持他练字。当时家里收入少,练字需要花不少钱购买笔墨纸砚,这对本来就比较拮据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直到现在,王圣华还记得吵架时妻子把墨汁瓶摔在地上的情形。然而,来自经济和家庭的压力并没有让王圣华动摇,他坚信,经济条件会改善,自己的苦练也终会有回报。
除了苦练书法,王圣华对篆刻也很痴迷。1990年的一天,他用刻刀在一方石料上刻出自己的第一件篆刻作品。虽说篆刻和书法相通,但要学好这门艺术并不容易。为了练好篆刻,王圣华不怕吃苦,利用单位让每个职工刻印章的机会,他为2000多名职工每人刻了一枚印章。就是这2000多枚印章,让他打下了扎实的篆刻基本功。
胸无铅华海岳飞
“武术、书法、篆刻、古体诗歌,中国传统的东西对我都很有吸引力。”王圣华流连于这些美好的事物中,活得有滋有味。
在临沂矿务局工作期间,艰苦的工作没有令王圣华丧失艺术的嗅觉,那些高大的矸石山和矿工们的劳动蕴藏着朴实的美。他把自己的感受写成散文诗《矸石山》,寄给当地杂志社,很快就发表了。他的诗歌《矿工与流行色》中有这么几句:“‘我的黑夜比白天多’,这歌仿佛在唱我。可我心里有盏灯,何况我捧出的就是光与火!”王圣华的心里也有盏灯,陪伴着他走过追梦路上黑暗的时光,坚持到艺术的“天亮”。
如今的王圣华没事儿的时候喜欢在乡间小路上骑自行车,他以这种方式放松自己,家乡的灵山秀水总是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蝶带晨露舞风日,柳蘸清溪弄朝晖。”王圣华所作诗歌《探路》中这一句,就是在乡间路旁找到的灵感。
除了在乡间小路上骑行,王圣华还喜欢侍弄花草。画室的窗台、墙角,书架、桌子上,随处可见他亲自侍弄的花花草草,甚至院门口还栽了一丛竹子,一些小花盆还是王圣华自己动手制作的呢!与花草为友,他从中感受古榆盆景“叶落傲骨在”的气节,学习兰花“不与繁花争奇艳,只向人间布清香”的美德……
“世有桃源何处觅?胸无铅华海岳飞。”从艺为文怎样才能达到最高境界?这句诗是王圣华给记者的答案。
在艺术和文学的天地里自由徜徉,在生活的风景中自由穿行,王圣华独圣着一份内心的宁静。
人生有梦铸精品
在他的画室里,好的作品被挑出来保存,其他大多数习作都进了废纸篓。“不满意的作品绝对不留,更不能送人。”王圣华说,在生活中,只要面临选择,就必须本着“只选最好”的原则来进行。他的花草,不分品种,都是优中选优;他的友人,不在乎贫富,人品必须一流……
也正是他的这份坚持,我们所能看到的他的作品个个精品,让人善心悦目。
部分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