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美好的人间四月天,纷飞的柳絮为这个苍绿的世界氤上一层缥缈之感,草坪的东南天空有风筝飘然而起,我不由自主的追过去,我追...跌入了两个阿富汗男孩的梦里...
"哈桑,一定要帮我把风筝追回来!"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他们情感转折之前最后一次对话,也是整部书最扣人心弦的一句话。读罢,不禁反问:"我能够为谁千千万万遍吗?"可我并没有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回答。但是哈桑可以,当一个人不计代价的为另一个人付出时,结果只有两种:付出者在不断付出中献身毁灭;被付出者穷尽一生去赎罪亦或是愧疚。这注定是一个有始无终无法圆满的故事。
小说的开始,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阿米尔,一通来自阿富汗的电话使他重新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
童年的阿米尔,童年的哈桑,童年的阿富汗。一切幸福安详有条不紊的发展着,直到那年冬天的风筝大赛。阿米尔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赏,奋力竞争,荣获冠军。哈桑为阿米尔追回那只已经得奖的风筝,却因此不幸地遭到了一群流氓的侮辱,眼看着同伴遇难,阿米尔却躲在角落里,不敢挺身而出。后来由于受不了羞愧与痛苦的折磨,阿米尔栽赃陷害赶走了哈桑。但不久战乱将阿米尔带到了美国。从此,两人天各一方。
电话里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但当阿米尔刚知道哈桑是自己的亲生兄弟,哈桑却早已死在了塔里班的枪下。
最后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接到自己身边,尽其所能的善待他来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
小说最后索拉博若隐若现,似有若无的微笑似乎为整段揪心的文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这一条终结轮回的赎罪之路阿米尔真的走完了吗?
小时候,追风筝的人是哈桑,他追的是对阿米尔的爱与忠诚,是对彼此深刻友谊的捍卫与坚守,后来,追风筝的人是阿米尔,他追的是被自己的自私懦弱毁掉的友情,追的是自己迷失的人格。
人这一生难免犯错,有人用逃避错误,推卸责任来获取些许的心安理得,有人心怀愧疚,惶惶不可终日,最后选择用行动来弥补。父亲和阿米尔都选择了后者,父亲找到了一条将罪行变成善行的路,阿米尔选择了一条用愧疚折磨自己的路。可惜父亲修建的福利院虽然救济了很多人但最终还是在战争中变成了一堆废墟,阿米尔愧疚了半生最终也只能将爱倾注于索拉博,哈桑呢?至死也没有再见到他心心念念的阿米尔少爷,更别提那一句迟到了20多年的道歉,虽然这并不是哈桑所期待的。
我相信也接受这场救赎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冒险,并不是说错误不可原谅,也不是说于事无补,更没有否认人为赎罪所做的一切努力,于情,留有遗憾的故事最美丽,太过完美的结局反而显得不真实,于理,是为了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错误,以此为鉴,更是让我们在不断的反省救赎中丰盈自己!
正如阿米尔,当他敢于正视自己,抛弃世俗的包袱,诚心悔过并付诸行动之时,他便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条路很长很艰难,一路上他逐渐成长,成熟,逐渐找回曾经迷失的自己,逐渐对过往释怀宽恕自己…那这条路能否走到尽头便没那么重要了。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旅途,没有人能真正做到不负此生,不负身边人。我们在错误中反省,在救赎中成长收获,也许错误不能完全被弥补,但至少我们一直在这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