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重庆校友读书会
“读书、分享、践行、成长”
---------------------------------------------------
2017-06-23读书分享
一、我的执象而求:
昨天文章谈到不要执象而求,要看本质而不要总是盯着表象。我2016年就犯了一个极大的执象而求的错误,
2015年底,不知道哪根神经抽了,给自己定了一个2016年的“双百计划”,即读100本书,每个月跑100公里。
完成情况:2016年,实际上,读了100多本书,跑了3个全程马拉松,1个半程马拉松,1次沙漠穿越,但因为膝盖受伤,有2个月没完成100公里。
坦率的来说,读了100本书,我的收获并不大。为什么会这样呢?
二、机械重复练习=练废:
为了完成100本书的任务,我真的成了为了读书而读书。既无体系的规划,也无高质量的读书笔记的输出,就是一个劲儿的读读读。
靠着书架上不断增加的书的数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执象而求,咫尺千里,这是昨天笔记弘一法师的说法。
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刻意练习来谈谈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一万小时理论:你做某件事超过一万个小时,你就是这个事的专家了。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你看一万个小时电视,并不会成为什么导演或者演员。
我们的爷爷奶奶打麻将的时间绝对超过1万小时了,可绝大部分还是很菜。
长时间的重复练习不会让你成功,甚至可能更差。
我的100本书,大部分都是在机械的重复阅读,而缺少自己的思考,更不要讲完全掌握作者的理论框架了。也就意味着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舒适区里,没有进入到学习区里去。
直到我读了《刻意练习》这本书,才明白这个道理。我也建议各位买这本书来好好读一下,记得是好好读一下。
真正的刻意练习,分三步:
1、发现或创建事物背后的思维模型:
人的大脑里其实有着各种各样的模型,甚至很多模型都是自动反应的。人类95%的反应都是自动做出的,一件事情,往往是你的右脑先做出判断,再用左脑去搜寻证据。只有5%的反应属于相对理性的反应。大脑的自动决策取决于你的知识框架和各种模型,你甚至都意识不到。
当然了,每个人的模型千差万别,大多数人的模型很少,几乎都是基于经验式的自反应。用查理.芒格 的话说,大部分人都是单一思维,手里拿着锤子,在他看来满世界都是钉子。而高手,则是拎着一个工具箱,里面有十八般工具,样样精通,还能不断组合,变化无穷。我前段时间读了《穷查理宝典》这本书,觉得精妙无穷,受益匪浅。查理芒格在这本书里总结了100多个思维模型,常用的有20多个。这些思维模型是指引他投资成功的瑰宝。如何打造自己的思维模型?这个话题太大,我们后面慢慢再聊。
2、把动作分解再组合,再分解再组合,反复重复练习套路。
我记得本土教练喜欢说一句话,以赛代练。多打比赛,就是练习了。然而,这样的效率太低了。就像跑步也是一样的,绝大多数人,就那么一直跑,一直跑,然后问我,“我怎么没什么进步啊?”真正的刻意练习,你需要把跑步动作分解开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去练。比如:按速度的区分,就有慢跑,中速跑,冲刺跑,无氧间歇跑,你得分开练习。你还要练习如何摆臂,练习如何呼吸,练习增强核心力量,练习增强腿部的力量。每一个动作都非常的枯燥,但就是要你跳出舒适区,在学习区,重复练习,直到掌握。
3、及时反馈。我们需要教练吗?当然需要!一个企业的大老板需要教练吗?这是毋庸置疑的!万维刚在讲《破除成功学》这本书里谈到过CEO会存在过度自信,会作做一些看起来非常低级的错误,教练的作用,在于提供及时反馈。这里推荐一本书《高绩效教练》,提供了GROW模型,帮助你成为一名教练,为他人提供及时反馈。有意思的,书中提到,非专业的教练,反而让你提升更快。索普的教练,竟然不会游泳,澳大利亚游泳队夺冠时,把教练扔水里庆祝,差点就淹死那个老头。获得反馈,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
三、我的改变:
2017年,我没有制定读多少书的计划,因为读书的目的是学习和成长,而不是读书的数量。
我首先找到了一些读书的模型,这些模型是从吴伯凡、万维钢、刘润等大咖那里学来的。基本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其次,开始把书拆分开来,精读其中一部分,然后用一篇2000字的笔记,写出来,还要加入大量的自己的思考和故事案例。
写作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尤其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写了一个多月了,现在才感觉顺了一些。
但是周1到周5每天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笔记,真真的是一个考验。 因为应酬或工作,很多时候都是晚上12点了,才开始写,写到1点多收工。
最后,就是跟读书会的小伙伴,不断的沟通,获取他们的反馈。哪里写的好,哪里写的不好,为什么?怎么改?
一个月的时间,写了《影响力》、《全新销售》、《高效演讲》,收获颇丰。接下来,该写《疯传》了,你期待吗?
小结:强烈推荐的书《穷查理宝典》、《刻意练习》、《高绩效教练》。
可以让你学会一些理论模型,学会刻意练习,学会当一个好教练,成为一名认知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