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来的时候什么样儿,尽量保持回去的时候还是什么样儿——周杰·序
这是周杰在采访时说的话,表达他对自己生命的理解和努力。
这阵子,新冠状病毒肆虐,全国物资紧缺,周杰适时地为医疗人员捐出20000斤大米的举动一经传播,虽说有少部分的人仍是站在道德的高度嘲笑他,但大部分的人还是为他的爱心竖起了大拇指,为他点赞。
关于周杰的消息,近二十年来,几乎清一色的全是争议,可就是这样的他,却始终活在阳光下,有人甚至觉得,他是用这20000斤大米洗白的,殊不知,他从来就没有黑过。
今天,我们不讲他的那些争议,来讲讲周杰这个人。
01、我是一个生活家
关于周杰的故事,太多了,细细地翻看周杰的微博,会发现他的微博上,有许多的大好河山,如画风景,还有大片大片的金黄色稻浪。
他曾经写诗“若与丁香故,愿做知客僧,晨钟催暮鼓,不羡陶渊明”。能这么写,是因为他早已把人生过成了自在的隐士状态,而他最为特殊的一点,是他能在出世入世两种生活姿态随时切换。
他总对身边的人说“我是生活家”,这是他超脱于世的活法。
什么叫生活家?没有定义。
自从周杰被无尽的争议缠身之后,他慢慢地淡出了影视圈,很多人以为,是那些争议让周杰无处安身,只好退而求其次,其实这并不正确。周杰之所以能被争议,被大众谈论,就足以说明他的价值,只是,他对于演艺圈没有追逐之心,全凭兴趣在撑着,他更大的追求,是把自己过成生活家的样子。
他在东北买下了一大片的土地种植水稻,成日和大批农户混在一起,不是检测水质,就是检测地质,把自己晒的黝黑黝黑的,带着顶草帽,脖子上挂着条汗巾,手里拿着自己栽种的水稻,笑的满足又恣意。
例如蒸米饭,他也有自己的小小研究。
“新米水要少,陈米水要多,新的米啊,不管蒸什么米饭,米不要像小时候把那个米使劲的洗,使劲的淘,这都把营养洗掉了,最好是用水泡半个小时再蒸,在米面上有一节半的水,,那新米就要一节,水让他在上面一小节就可以了,因为它已经吸饱了水,而且新米的水分含量高,蒸了米饭以后不要马上打开盖子,跳过开关了以后,焖上半个小时,十五分钟,再打开的时候,它是非常香的。”
他很努力地奔跑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总担心时间不够,来不及好好看看这美好。
“开放的目的是为了打开认知世界的翅膀,四处飞翔,见多识广才会使人生尽可能地美好。”
“北平是一个一下雪就有贵气的城市,白雪皑皑的帝都一呼吸全是历史的味道。”
微博上的旅行轨迹,充满了对世界的思考,更有无数的随性和洒脱,看着上面的一字一句,很难想象,这样的他竟然争议缠身长达20年。
其实,他也不是没解释过,只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追求,让他更愿意相信,时间可以淡化许多的不理智和盲目。
02、我热爱自由,也热爱生命
即便经历了许多的风浪,如今年届中年的周杰,其实内心里仍保持着最真的部分,这部分,有人认为也许叫“少年感”。
他的微博昵称叫“周杰小先生”,一个中年男人,昵称上赫然的“小”字,和他的形象,有浓浓的反差感。
他曾经在采访的时候笑着否认关于“少年”和“老”的理解,那些话特别有趣。
“80岁开玩笑,笑死了,一棵树都能活到上千年,您才80岁,您连树都活不过,还敢说自己老,我只知道来的时候什么样儿,尽量保持回去的时候还是什么样儿。”
人活一世,来的时候,嗷嗷婴儿,哭声瞭亮,就像一张白纸,如何涂鸦,涂鸦成什么样的色调,全凭自己。
可很多人囿于社会和环境的牵制,慢慢地选择一点点涂抹纸上的每个角落,直到和这个世界相融为止。但其实,生命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利,如何选择,仍取决于我们自己。
而周杰,选择了自由意识,自由生活。
影视圈本就是一个大染缸,即便最初是一个纯粹至极的人,在影视圈呆久了,也许就慢慢地被浸染了颜色。
2014年,高仓健去世,周杰不远千里,到高仓健所在的墓地去找寻他的墓碑,墓园内两座山头,下着细雨,整整三万多块墓,手中除了一份墓园地图,没有任何提示,他一块一块地找过去,不为别的,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一种崇敬,表达“他活着没能认识他,他死了我一定要去给他上个香”的执念。
再说起来,这样的执着,像极了追星的小年轻们实现心里藏着的小愿望后的坦然和欣喜。
话剧《北京法源寺》导演田沁鑫曾经说道:有的人外表是孩子,但内心是个大人,有的人外表是大人,但内心是个孩子,而周杰则外表和内心都是孩子。
这当然不是说他的外在样子,而是他表里如一,如孩子般的真实,纯洁秉性。
03、我庆幸有一个孤独的童年
小时候的周杰,因为一开始跟随着奶奶生活,两地奔走,最后停下来到幼儿园生活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跟小朋友相处,于是他总是一个人提前从幼儿园回家。偷溜的次数多了,园长的告状多了,周杰的妈妈心一狠,便将他锁在了家里,让他只能透过门缝里听小朋友的声音,偶尔喊小朋友过来跟自己玩一会儿,整整3年,他也因此变得安静。
上中学以后,他跟“非主流”的孩子走得近了,妈妈竟效仿起了“孟母”,给他换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校,以至于他至始至终都没有获得一个完整的同学圈。
再后来,他踏入了娱乐圈,和所有人的你来我往相处中,将自己的孤僻和完美主义都展露了出来,渐渐地,大家都觉得他性子直,不擅人情世故,他也就任由人家这样说去。
周杰曾经在《周先生的说》那本书里说:我们最终一直要解决却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孤独。”
不可否认,因为那些一连串的争议,让许多人对他产生了误解,甚至尝试从他的童年经历去揣测他行为的可能性和真实性,而他偶尔的寥寥几句解释,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慢慢地,他也就和我们眼中的“影视圈”走散了,那些黑污的脏水也在他身上越泼越多,于是,大家都以为他是孤独的,不为这世间的许多群体所容的。
可又有谁知,他始终庆幸自己拥有这么一份孤独童年。
“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冷静地思考,多好的事儿,我都怕时间不够,孤独的时间不够,都是应酬,都是在那,碰撞不出火花的交际,没有意义”
他一直都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更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该做什么选择,不该做什么选择。
周杰曾经在生日的时候收到过师弟于洋的一份特殊礼物——一串古钱币。于洋希望他能够将自己的执着放在创作作品上,在生活中多做做减法,希望他能够和古钱币一样,保持外圆内方,诸事圆通,也希望他能够反过来去看古钱币,去想想外方内圆是什么,去避免让自己成为外方内圆的靶子。
周杰听没听进去,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他对于世事万物,一直保持着清醒和真诚。
保持清醒,是最难的,但周杰却一直这样做着。
现在看来,其实会觉得,他和当下流行的“佛系”很像,只是却又超脱于此,他选择了用最真的方式去戳破许多假象,即便被各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