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
这本书说了什么?
这本书讲述了什么是金字塔原理,并如何在思考、表达、解决、演示中构建并使用金字塔原理,通过概括、界定、分析来确定金字塔结构。
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表达的逻辑——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演示的逻辑。
为什么用金字塔原理 思想分组——分层次提炼概括——形成金字塔——输出检验。(思想归类:观点、结论、要点、论点、论据、建议、行动、步骤,同一逻辑范畴/结论先行,至上而下,以上统下,逻辑顺序排列)
金字塔内部结构 纵向(层级上思想引出读者疑问,在下个层级回答)——横向(演绎、归纳,MECE原则)/序言(背景、冲突:引出疑问、读者疑问、作者回答)
构建金字塔 自上而下法(确定主题——设想读者疑问——给出答案——检查背景和冲突是否引发读者疑问——证实答案——填写关键句要点) 自下而上法(列出所有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找出各要点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倒推出序言
序言具体写法 序言目的是提示已知信息,不是提供信息/每个关键句要写一段引言
在关键句要点层次,使用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更有利于读者理解
应用逻辑顺序 任一一组思想必然包括一下顺序:时间顺序(通过设想某一流程得出的思想)、结构顺序(通过评论某一结构得出的思想)、程度顺序(通过按程度或重要性不同分组得出的思想)/如果你找不到以上顺序说明这些思想不存在逻辑关系,或你思想不够周全
缩句分类匹配(只保留主语、谓语、宾语,删除定语、状语和补语,只保留动词、名词,删除形容词、副词/再把相匹配的合并同类项,组织在一起)
概括各组思想 概括各组思想(通过说明行动产生的直接结果,概括行动思想(概括一组行动);通过说明各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相似性,概括描述性思想(概括一组信息)) 寻找思想的共同点(是否针对同一类主题、是否涉及同一类行动、是否针对同一类对象、是否包含同一类观点)
界定问题 设想问题产生的领域(切入点)——说明什么事情的发生打乱了该领域问题(困扰/困惑)——确定现状(R1)——确定期望结果目标(R2)——确定是否已经采取解决问题的行动——确定分析所要回答的疑问。
结构化分析问题 界定问题——画出问题领域的详细结构(各单位如何相互影响,因果关系,可能原因分类)——收集资料,假设并排除或证明导致问题的部分——使用逻辑树(穷尽问题可能原因,一个个分析解决)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行首缩进/多级标题/编号
在PPT演示文稿中呈现金字塔 简明扼要/使用图表(上部说明传达信息)/排练、排练、再排练
在字里行间呈现金字塔 画脑图/图像复制成文字
说是否有道理?或部分有道理?
说得极有道理,但是比较深奥,没怎么看懂。
四、这本书与我的关系?
1. 教会如何概括问题(缩句分类,找共性)
2. 教会界定表达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流程图、脑图、R1\R2)
3. 与战略、定位相结合,确认公司、组织、个人现状,然后解决和发展。
4. 最后应用于写作中,问题树写作使用金字塔原理。
重点关注
1.行动性思想(共性是时间顺序进行/每一个行动本质、不同抽象层次:采取一项行动,必须在另一个行动之前,还是为了完成另一个行动、明确说明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直接由行动概括出结果) 描述性思想(共性:同一类主语、同一类谓语、同一类判断/句子结构的共同点、确定包括这些思想的最小范畴、说明共同点的隐含意义)
2.缩句归纳:先将其整理出大致类别,再仔细检查作者的思路。(确定该组思想的类别,将同一类型的思想归类、分组,找出各类别思想之间的顺序。)
3.进行任何一次分组时,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只列出这些思想,而不列出其他思想?”对此的答案应当是:1.这些思想都具有某种共性,而且是以这种方式相互关联的仅有的一些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性思想,应当是该组思想的共性所隐含的意义。)2.这些思想都是为实现某一结果而必须同时采取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该组的概括性思想,应当表明采取以上行动后产生的直接结果)
六、经典语句
1. 如果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已经事先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且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呈现,会事倍功半。
2.把要讨论的主题和“背景”相结合,作出关于该主题的第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表述。对“背景”中的“冲突”的介绍应当直接导致读者提出主要疑问。
3.确定行动性思想(采取的行动)的有效性,比确定描述性思想(说明背景,或介绍信息)的有效性更容易一些。
4.先花时间思考序言,整理出序言的信息,然后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字塔中较低层次的思想上。一定要从“背景”开始构思,因为按照个顺序,你更容易准确地找到“冲突”和“疑问”。
5.序言要用讲故事形式(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法),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即能够将你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你的任务更多是培养读者产生某种疑问,而不是提醒读者想起已有的某种疑问。
6.序言和关键句要点引言区别在于,序言提醒文章的主题和疑问,引言说明这一部分与前面讨论主题相关。
7.画出流程和脑图,进行R1\R2对比是非常重要的。
8.用演绎推理推理结果,使用归纳推理进行说明,一般读者比较无脑,归纳法更容易理解(该组思想共同点共同名词进行归纳)。
9.当你对文章结构的思考已经深入到关键句层次的下一个层次时,你就应该开始写作了。更低层次上的思想不要在构思阶段完成,而应放在实际写作时完成。
10.每组思想我建议最好不要超过4个或5个。
11.避免出现因果关系错误的方法是假设自己采取了文中提到的每一项行动,并想象一下每项行动之后产生的结果,就可以判断你必须猜去的某项行动。
12.结构顺序就是当你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某事务时的顺序,如组织结构图、关键成功要素图等。
13.强迫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最终结果、目标或里程碑,使你能够据此判断某步骤已经完成。想象自己确实采取了行动,然后根据完成这些行动,然后根据完成这些行动将产生的明确结果,修改各行动步骤的措辞,使之更明确、更具体。
14.如果你希望读者在采取下一项行动之前先采取某一项行动,那么这两项行动就属于同一层次;如果你希望读者采取前一项行动以便产生后一项行动,那么前一项行动就是后一项行动的下一个层次。
15.你要做的不是努力想象一系列行动可能导致的结果,而是尽力从一系列相似的语句中发现隐含的思想、概念、涵义。
16.如果你无法在一组被列为“问题”、“原因”或“结论”的思想中找出明确的逻辑关系,就像上面这个例子一样,那么这一组思想中必定存在问题,你也必须重新进行思考。
17.建立诊断框架和逻辑树指导,来分析和引导思维,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简化了把结果构建成金字塔的工作。
18.画出一幅系统的现状或理想状况的图,帮助你决定是否要回答这些问题,并找到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要求你对所在领域——制造、营销、信息系统等有全面了解。大量深入的关于目标领域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19.相同的思想应使用相同的句型。标题更多是为眼球而写。大标题下应有一段话,集中介绍下面标题的主要内容。从上一节挑选关键词或短语,并把它用在下一节的起始句,让两节之间的过渡既清晰又自然。不建议写结论性段落,除了你希望读者在最近的将来采取行动时。
20.文字幻灯片只包含最重要的。演示文稿要使用各种图表(答案作为图表标题)。每次只演示和说明一个论点。
21.解决问题只不过是通过对问题的表述使解决方案不言自明——赫伯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