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痴迷保健品,儿女很无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最近朋友小丽烦恼不已,向我倒苦水,她的母亲在老家非要买一个保健的床上用品,如果是一般的用品,小丽二话不说就会帮她买好,但是这套保健用品得花一万多元,之前母亲没有跟儿女们说就花了一万多买了两个据说可以改善睡眠的保健枕头,她知道后吃惊不已,节俭了一辈子的母亲,从来不舍得花钱买很贵的东西,却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来。买都买了,她也不好再多说什么,问起疗效,母亲只答,好像是改善了点。这次母亲主动提起,要再买配套的床垫,想让她出钱,她虽然经济也不宽裕,但如果是正常的花费,她一定会想办法,但是母亲说的那些保健产品在网上一查,全是负面新闻,虚假广告还涉及传销。她把新闻发给母亲看,但是母亲根本不管,仍坚持要买。由于小丽迟迟不给钱,母亲生气,已经好些天不联系她了。她问我该怎么办?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表哥也向我发来信息,说姑妈最近也迷上了保健品,已经花钱买了很多产品,买的最多的是什么小分子肽,姑妈听很多邻居朋友们都说吃了有效果,她就深信不疑地也买了,已经吃了一段时间。表哥说,在网上查了这些产品,都说是骗人的,拿给她看也不信,钱是小事,最怕的是吃出毛病来。表哥无奈叹息,最后还把新闻发给我看。
父母痴迷保健品,儿女们普遍很无奈。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表面在于:父母认为保健品有效果,儿女认为保健品疗效都是虚假夸大的,说的天花乱坠,只是想赚老年人的钱。父母与儿女一方想花钱,一方不愿花,于是开始争吵,到最后吵到孝与不孝的高度。父母伤心,儿女委屈,双方都互不理解。
几乎每个老年人都接触过保健品的营销,不管方式如何,儿女大多抗拒,父母却兴趣极大。
深究这类现象,原因何在?
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目前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把很多时间奉献给了家庭,忙着照看下一代,退休生活形式单调,无法与时俱进。
年轻人一年到头在外打拼,父母留在农村的,要么独自生活,要么成为留守儿童的看护人。被儿女接到城市的,一般都是因为要照看孙儿辈。
中国这一代老年人,晚年都极少有自己的生活,要么忙着照料小孩,要么是自己被病痛折磨着。
老年人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来到城市,难免有很多不适应之处,他们可能跟不上科技产品的发展,也常常在复杂的城市交通系列前晕头转向。除了每天帮忙子女料理家务,还要照料孙儿,一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儿女们已适应城市生活节奏,生活兴趣和习惯与老人几乎不会重叠,但是老人们却无奈留在了城市,他们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出口。
现代年轻人的娱乐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游戏,电子产品,智能产品,老年人几乎无法参与,而传统的娱乐生活,只有和同为老年人的朋友才能一起玩。广场舞在中国之所以遍地开花,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到了晚上,儿女回家,他们才有时间聚在一起,跟着音乐跳跳舞,聊聊天,说说话,牢骚几句,其他老人也都能感同身受,相反,儿女们工作一天,比较疲惫,一般很少有耐心听父母的唠叨。
同理,许多卖保健品的地方也多是老年人的聚会之地,这是他们另一个重要的生活出口。
父母痴迷保健品,难道只因为他们“无知”吗?
其实质原因更多是:儿女们对他们缺少有质量的关爱,交流和陪伴。
有子女可能会说,我对父母没有不孝顺啊,常常给他们买东西,也会陪他们唠家常。可是仔细想想生活中: 和我们一起居住的老人,他们的身体有什么不适,你有主动发现吗?有多少次,你边玩着手机边心不在焉地听着他们说话?对于一些新科技,新的手机软件,你有足够的耐心教他们使用吗?还是教了一遍两遍后就开始不耐烦,嫌他们太笨?或者工作太忙,几乎没有时间和他们聊天?对远在家乡的父母,你有经常主动联系吗?他们身体有什么病痛,你会主动关心吗?他们的情绪有什么不对,你有耐心的开解吗?
在儿女那里得不到的关爱,交流和陪伴,在广场舞里,在保健品的保健理疗中,他们感受到了。
有阿姨告诉我,她每天送完孩子,做完家务,家里就剩她一人,她就和邻居的老太太们一起去某保健用品中心做免费理疗,每次做理疗的过程中,都有中心的工作人员给他们讲养生课,还宣传一些对老年人的公益慈善活动,最令她感动的是,工作人员经常会举一些生活实例告诉他们,自己是如何孝顺父母的:比如有女婿为丈母娘洗脚的故事,有不孝顺父母的行为让他们鄙视的,有儿女给父母治病的感人故事等等。在那里她不仅免费做了理疗,还学到很多健康养生知识,还能和老姐妹们聊聊家常,解解闷,诉诉苦水,工作人员也常陪他们聊聊天,反正一个人在家也很孤单无聊。
这些保健用品中心,深深了解现代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也知道老年人的苦闷和内心诉求,所以他们的营销方式尽量迎合老年人的心理。老年人觉得自己平日的苦闷得到了理解,而病痛在理疗过程中似乎也有了一些效果后,他们对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保健用品就有了很大的信任,也自然愿意主动购买一些保健品用。
这位阿姨还告诉我,他们这些老年人买保健品的钱有很多都是用自己的存款,所以即使儿女反对,也没用。但是那些要儿女出钱买的,儿女们一般都会持怀疑态度,有很多是坚决反对的。于是父母就生气,偏激点的,就会认为儿女不孝。
儿女们说父母被洗脑了,被骗了,但是父母却觉得自己的身体有改善,精神也比以前好了。儿女们觉得那是自欺欺人,父母却觉得儿女不理解自己。
保健用品引发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表面看来是对于保健品认识的不同造成的,其实质却反应了当代年轻人和父母之间的精神隔阂。
父母虽然比我们年长,历经更多的世事,但是对于新的时代,他们的适应能力远远低于我们。他们有传统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几十年的旧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方式,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他们可能显的落后,笨拙。我们虽然同处一方屋檐下,却仿佛生活在两条平行线上。对于新的时代,我们都常常倍感焦虑和吃力,更何况他们。
在越来越少重叠的生活话题里,父母的年龄却越来越渐长,他们也越来越渴望儿女更多的关爱和陪伴,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忙碌的城市生活里,除了工作和孩子,我们留给父母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给予他们的有质量的陪伴就更少。
另一方面,父母年老时的病痛也许是我们无法感受的,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也是我们现时无法体会的。如果有人告诉他们某种产品能够改善身体,提前预防疾病,也能治疗疾病,他们当然会动心,就如同现在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种方式能赚大钱,我们当然会围观,因为目前我们最想要的是赚钱养家,而父母最想要的是健康。
在越希望得到的东西面前,人们越容易失去理智,老年人如此,我们也同样如此。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辨认虚假物品的能力强,而父母接受信息的渠道窄,他们不停地接受广告宣讲,还有来自周围老年朋友的推荐,很多时候在虚假的信息面前,他们无从辨认,而且,现在的保健品营销手段越来越温情化,成熟化,恰当地迎合了老年人的各种心理。
年轻的一代,在谴责那些虚假的保健品只会骗老年人的钱财,甚至损害他们的健康时,在责怪埋怨父母固执愚昧时,能够更多地透过这一表象看到背后,父母的孤单,苦闷,不适应,还有对于健康的渴望,对于死亡的焦虑,对于想和儿女有更多的连接的愿望,就能够多多地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望。
儿女们,在告诉父母那些虚假的保健品信息时,如果能够多些耐心,听听父母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即使你在心里并不认同,但是能够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否认,甚至指责,那么父母也会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