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是什么,应当从事劳动,汗流满面地工作,他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的幸福、他的欢乐就在于此。——契诃夫
01.
最近我在读吴军的《硅谷来信》,第一篇就是《不做伪工作者》。今天,明叔就和大家再讨论讨论关于“伪工作者”的问题。
什么是伪工作者?
在很多公司和企业中,常常会有那种平时看起来很忙碌,但是并没有对于公司产生多少效能的工作人员,就是俗称的“出工不出活”,这类人我们就叫“伪工作者”。
工作中我们遇到的这样的伪工作者并不在少数,或者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伪工作者。
我记得吴军曾经在他的专栏里举了一个例子:雅虎被Verizon收购 ,走到今天悲催的地步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员工做了太多的伪工作:他们不断地改版,但这些改版既不增加什么新功能,也没有让人觉得更好用。
另一方面也很少开发出新的产品。里面的员工每天也在辛苦地上班,但是并没有产生什么效果。
在Google和Facebook,对于员工的评价不在于他有多忙,写了多少代码,甚至不是完成了多少产品的改进,而在于产生了多大的效果。
现在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普遍问题:每天的事情太多,总有做不完的事。
是,尤其是发展特别快的行业里,比如IT领域的人或者创业者,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最佳的解决方法恐怕就是先做重要紧急的事情,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凑合做完了。
我在大学临近毕业的时候,也曾在某公司短暂的实习过,当时就碰到一位工作狂同事,他工作认真,人也踏实。
基本上,他每天都加班到九点才走。我坐在他的对面,几乎没见过他有清闲的时候,他总是在忙忙忙。
按理来说,努力的人通常会有好的回报,但他这么认真业绩却上不去。
后来有次瞧见他对着电脑看个不停,嘴里还念念有词,眉头紧锁,看起来非常焦虑。我凑过去一看,这才发现表格里全是老板交代下来的任务,还包括一些七七八八并不怎么重要的任务。
我说:“你这些全部都要做,每天还有时间拓展客户啊?”他回答说:“哪有时间?每天老板安排的任务都做不完。”
我默不作声,这才明白这位工作狂为何一直业绩不好。
原来,除公司安排的大大小小任务外,他根本没有去做其他任何事。既不主动多拓展客户,也从来没琢磨过怎么用新渠道推广产品。
每当老板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看着勤奋,但实际上,从头到尾,他只会机械应付日常任务。虽然大多应付得不错,但对真正要紧事,他从来都没有真正上心。
其实,我们中有很多人在生活中,也是不断地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其实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坑自己,因为那些伪工作做得越多,个人进步就越慢,甚至能力还会倒退。
02.
记得在《吴军博士的硅谷第一封来信:不做伪工作者》一文中,对怎样才能防止员工成为伪工作者这一普遍现象,吴军博士提出了明确的两点:
首先,管理者要让员工站在“做什么事情能让公司最大获益”的基础上去工作。
这样,他们在做不完的工作中,才能动脑筋去寻找那些对公司最有帮助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简单应付老板派下来的工作,然后向老板交差。
在企业中,管理者不可能对员工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因此员工的主动性很重要。
其次,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他们积极工作(而不是消极完成任务),最大的受益方是他们自己。
公司里不免有员工对自己对处境、周围人的态度、所给予的机会等等,有不满意的时候,这种时候,他们会消极对待工作,不自觉地成为一个不动脑筋的伪工作者。
有些鬼精的人,甚至会表现出一种任劳任怨的态度,也不和老板争执,被动地从老板指派的工作中找一些容易的工作来做,而不是捡那些有影响力却比较难的工作去完成。
当老板问起来时,他们会讲自己在认真工作,工作量也看似很满。至于为什么很多重要的工作没有做,他们会推说是因为时间实在是不够。
实际上这样是在坑自己,因为那些伪工作做得越多,个人进步就越慢,甚至能力还会倒退。
所以,每当你为总也干不完的工作而焦虑时,不妨试试先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手边的工作:
主动地站在对公司业务帮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当处于工作永远做不完的处境时,把那些最重要的完成了。
03.
我在这里有个建议,可以使用“四象限法”对事情进行分类,合理的安排时间。
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
第一象限的事情必须优先去做,第四象限的事情尽量不会去做。
我们尽可能地把时间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第二象限)的事情上,这样才能减少第一象限的工作量。
第三象限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具有假象的第三象限因为它的紧急性,往往使人们难以脱身,所以人们经常会跌进第三象限而无法自拔因此,必须想方设法走出第三象限。
试试看,这样做你的工作状态会不会发生改变?
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它给我们提供的,都是一个完整的实践环境。
所有学到的知识、技能,都可以应用到工作中,获得检验和实践;另一方面,工作会使我们接触到许多之前没有接触到的事物,了解各种事务的实际流程。
这些知识,都是可以去学习、吸收,弄懂它们背后的逻辑和原理的机会。
即使工作再无趣,我们也总是可以从其中“榨取价值”的。不要以是否有意思来衡量一份工作,而是要考虑是否能从中获得提升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