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想了很多题目,最后落笔时还是定了这个,从根本上证明我是个俗人,顶多是看了些书的俗人,说不来多雅的话。即使看了许多书,我依旧是个俗人。
说到读书,好像如今已经不大流行,当然如果那些修真文啊穿越文啊总裁宫斗文啊也可以称之为书的话,那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我这么说不是贬低网络小说的意思,我自己也很喜欢一些网文,也干过老师讲台上讲课,自己一头扎在桌兜里看电子书的事情。网络小说是有一些很优秀的,这无可否认。但是的确,现在读书已经不再流行,你捧一本鲁迅或者郁达夫的书,或者是莎士比亚川端康成的,就有被人质疑装逼之嫌。客气点说你文青,不客气的简直要骂你呆子了。
我很早就认字,大人用根树枝,教我在沙土上写自己的名字还有其他字,所以我读书也比别人早 。读的有印象的第一本是母亲买给我的,叫做《一千零一夜》,就是那本又叫做《天方夜谭》的。书是硬皮书,很厚,封面画着一个骑着驴的,穿纱衣蒙丝巾的女人。当时看的时候简直像是到了一个新世界,后来知道我看的是删减版的,原著里面有许多露骨的描写,于是觉得不过瘾,学着自己挑书,便渐渐懂得了读书的乐趣。接着是看《格林童话》,小孩子对这样的故事通常都没有抵抗力的,被里面的王子公主骑士老巫婆迷得茶饭不思。我现在还记得莴笋公主被关在高塔上面,王子顺着她的金发往上爬的细节,做梦还会梦见。最后就是《安徒生童话》和《伊索寓言》,可以说我现在很多文字的来源,都脱不开这些书。
我大概是比较早熟的,当同龄人还在抄小学生素材作文上面的句子时,我已经开始写一些猎奇的东西了,但常常是被母亲拿来生了炉子 。我很庆幸赶上了一阵武侠热,记得先是看到了二哥从学校图书馆带回来的一本漫画,古龙的《绝代双骄》,可惜只看了半本,过了很长时间才从一个女同学的哥哥那里借到《绝代双骄》的小说,同时借到的还有一本《封神演义》。我花了两个星期来看,导致吃饭都觉得比以前有滋味得多。古龙对我的影响很深,一直到现在,我文章的风格都大多在模仿他。他写的故事总是很有氛围,像一座险峰,让人总想一步步攀上去。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叫人着迷,另有一番气韵。后来当然是读金庸,但读的第一本竟然就遇到了盗版,叫做《阴阳魔东方不败》,东方不败确乎是金庸笔下的人物,但故事却似是而非,我也是不知就里的看完了,竟然也是津津有味。结果听人说,专门有一些写手假托金庸的名号来写书赚钱,我遇到的还算是其中顶不错的,能以假乱真,还有什么金庸新之流,简直不忍卒读,大概相当于大街上的啃的鸡和阿迪达一样。我大哥酷爱金庸,我读过的不多的金庸的书就是偷偷翻我大哥的,比如《天龙八部》和《鹿鼎记》,统统都是打了手电筒在被窝里读完的,《鹿鼎记》我还读了三遍。金庸老爷子之前是正儿八经的历史学者,在报纸上写社论的,写起武侠来,气势磅礴,汪洋恣肆,引经据典,引人入胜,听说真有不知情的人把金庸的书当作正史读的。现在武侠世界过去了,我们离那个剑气刀光的江湖也很远了。但他们是我写作的启蒙者,我身上永远有他们的影子。
我个人偏于古典,喜欢那些久远的东西,读书也不外如是。我小时候有个本事,七八岁的年纪读古诗啊文言文啊不用翻译的,就跟读白话文一样,我一直觉得我很有语言天赋,但后来被英语打了脸,且按下不提。我是读演义入门的,第一本是上面说的《封神演义》,《封神演义》是明朝的书,明朝是市井小说很繁荣的一个时候,像《金瓶梅》,《西游记》全是明朝的。那时候文体已经有白话文的影子了,其实用的就是那时候人们所说的口语,所以我读起来并不觉得十分吃力。接下来读《薛刚反唐》,《隋唐演义》,《寇准传》便驾轻就熟了。古人写书都是一个路子,就跟现在影视剧的桥段似的,形成了一个模式,尤其是这类偏于剧情类的,读多了难免就会乏味。现在去想,能记得情节的大概就是《济公全传》里面那个疯疯癫癫的和尚了,出家不好好在寺里面呆着,偏要大酒大肉,还不要脸的作曲“唱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倒是蛮可爱的。《三侠五义》里面白玉堂最后死的那一段当时也还哭过呢,至于《包公案》《狄公案》,像上面说的,如同嚼了无数遍的口香糖,只能吐得远远的。
说起古典名著,最有名气的莫过于那四本,即使一页都没有翻来看过的人,也能张口说上来。实话讲,四大名著看得最多的就是三国,次而是红楼,水浒约略看过一遍,《西游记》便只是看了个开头,都没撑到那泼猴大闹天宫。其实我读完之后,除了红楼实在高端不敢妄评,剩下三本三国还有些嚼头,水浒和西游大可以不必当作经典来读的,不必拔高到传世的程度。听许多人讲,《金瓶梅》称得上旷古奇书,不知其言是否属实,抽空要去读一读。但潘金莲西门大官人起先就是《金瓶梅》里的,施老先生也向《金瓶梅》取经,想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除去四大名著,经典的当然也还有,《三言二拍》里的许多故事都可以直接摘出来当段子讲,其间不乏重口味的奇葩的人。有次我给一个朋友描述里面一个故事,说的是为一文钱间接害了十三条人命,其曲折离奇处妥妥是部大片。其他诸如《儒林外史》,《老残游记》也颇可以一读。最后我要说下蒲松龄蒲老爷子,当年科试屡次不第,一怒之下不考了,也不知是真看开了还是真灰心了,反正是躲到了乡下,搭了个草棚冒充茶馆,取名叫聊斋。凡路过的行人口渴时来此讨茶喝,不要钱,讲一个故事 ,越离奇越好。听说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叫做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其实就是抄袭人蒲老爷子,蒲老爷子泉下有知,估计得回阳间灌他一肚子酒泄愤。说回正题,后来蒲老爷子把收集到的故事以文人的笔触编篡下来,就是现在的《聊斋志异》,自个叫自个异史公,明显要跟司马迁套近乎。当时我看的是白话版的,本来是当作鬼故事看的,但看来看去,都是狐狸精,还非要化作美女对个穷酸书生投怀送抱,穷酸书生大多很猥琐,要么假意推脱一番,然后行起云雨之事的,要么直接就进入正题,由此看出柳下惠在古时也属于异类。年幼的我捧着书很是尴尬,因为算起来我也是个穷酸书生,要是那天晚上狐狸精来勾引我,我该怎么办呢。因为蒲老爷子很不地道,总是写到俩人相拥上了床,后面就带过了。就像一个女人刚刚挑起你心中的火,你就醒了一样。一度让我很困惑,俩人到了床上之后,怎么就消磨了一晚上呢。
按下文言小说不提,我对古人的诗词歌赋是极爱的,但是我态度又很不端正,研习过的诗词大概相当于大海中的一粒草籽。文学大家包括孔仲尼都说,中国自《诗经》,始有文章 。尤其是孔老二极为赞赏,亲自修编了《诗经》,然而我除了有限的几篇,实在没有好好读过。《诗经》确实是文学的发端,很多句子现在依然在沿用,用的次数最多的就是那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但其实原本在《诗经》里这是一首战歌,说要打仗了,我们要团结在一起,不离不弃,我的后背就交给你了之类,后来是如何从战友之情演变成爱情的,就不得而知了。诗盛于唐朝,这是常识不必赘述,以下宋词元曲等之。读诗词是一种很美的体验,令你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希望现在的人能静下来拿一本诗词全集读一读。
我喜欢的词人只有纳兰容若,知道他之前是李煜。读安意如的一本书,是写纳兰的词传,读第一句,惊为天人,相信许多人都听过,叫做“人生若只如初见”。及至读到“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时简直要哭了,最后读到“一生一世一双人,天为谁春”,几乎泣不成声,感触甚多。那时我还是个小男孩,正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听到这个浊世佳公子,近乎完美的人生,为情所困,最终三十岁便抑郁而终死时,比看了一百部韩剧还招泪。我被纳兰的至情至性击中了,后来有了手机,手机里必然要下载好他的词集,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一读。而且安意如的确是个才女,她写的书都很耐读,尤其是那本写纳兰的《当时只道是寻常》。
折回现当代,近当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当时叫做新文学运动。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现当代小说的鼻祖,《呐喊》是开山之作。有人说鲁迅之后的作家都有鲁迅的影子,虽然有些夸大,但也相去不远。我还记得还没入学的时候,就先会背了鲁迅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记起来还下意识的背“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之后读他的祥林嫂,孔乙己,闰土,受益匪浅。初中时读完了《野草》,《故事新编》,叹为观止。先生的文字凝练,有张力,言辞忽而锐利,忽而诙谐,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给人思想上极大的震撼与反思。但先生的文章总有一股郁郁之气,好像一个本就严肃的人,还老是皱着眉头。尤其是野草,翻开会让人觉得冷,晦涩阴暗。但先生性格刚烈,不屈服不妥协,从那句“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就可见一二。后来先生去世写遗嘱,还要写“我骂过的人,和骂过我的人,我一个也不原谅”。
鲁迅之后数得上名头的作家,比如巴金,茅盾,老舍,叶圣陶的著作,只读了叶老的一本童话,其他的前辈除了语文课本上必须背的几篇,都未曾拜读过,真是汗颜。
年轻时候迷过韩寒,人家说他是当代鲁迅,巴巴的找来书去读,也就是那样,论其影响来,远远比不过我看王朔的小说。那时候正好是放假,我读了王朔所有的小说,喜欢上了这种京油子的痞子文学,他笔下的人物大多玩世不恭,一股子混不吝得劲儿,操着一口京腔 ,吊儿郎当的逮谁跟谁贫。极大的刷新了我对社会的认知,原来在那个年代,有这么一票现在叫做老炮儿的人活生生的存在过。
但我骨子里不是王朔那样儿老炮儿,写不来这种文章。我后来喜欢写现代诗,读来读去,又被一位人物惊着了,就是那个同样英年早逝的童话诗人顾城,我几乎也是一下子就迷上了他的。俘获我的是那句“花开如火,也如寂寞”。我还拿小刀刻在了桌子上,后来被班主任好一顿训,我很不服,真是生错了年代,人家鲁迅先生在桌子上刻字就是好学励志,我刻字就是破坏公物,哪儿说理去啊。但我从那以后就痴迷于顾城,他的经历很多我都感同身受,那一首只有两句的短诗好像现在还成了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曾经备了一个本子,专门用来誊写他的诗。我买的第一本他的诗集送给了一个朋友,我想对那个朋友说,我送顾城的诗集给你,就说明了你在我心里的位置,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好对待那本诗集。好像真的是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跟纳兰一样,顾城最后选择自杀,年仅37岁,而且用斧头劈死了自己的妻子。无论后人如何评说,他已经逃脱了这个满是阴秽的世界。他在我心中,永远是写下了“多想,爱,等到骨头变白,让手和头发,到白蒙蒙的雨中去旅行,让手握着手,静静地变成骨骸”的,那个不染尘埃的纯真的诗人。
写到这里,我发现我不大看国外文学,好多只是听过名字,知晓大概情节,但都没有耐心读下来,所以我说我是个俗人 。其实严谨的说,新文学完全效法于西方。包括鲁迅胡适林语堂,小说都是从西方取经。西风很早就确立了小说的体系和写法,那时候小说之流在中国还属于市井文学,流传在说书人的嘴里呢,上不了台面。现当代小说的分类方法,比如推理小说,恐怖小说的分类就是打西方来的。然而我只通读过《福尔摩斯探案集》,机缘巧合下粗浅的读过《战争与和平》,之后就是大量的短篇小说。像《巴黎圣母院》,《飘》,《三个火枪手》,《茶花女》这样闻名贯耳的巨著一部也没有肯下来。近来深觉我的阅读量还很薄弱,所以打算静下心,好好的恶补一下,想先从莫泊桑开始。
谈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读书其实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也是唯一一件可以一生都去做的事情。但是就我身边而言,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后来简直是绝迹了。这从一个城市的图书馆和书店就可以看出来。我小时候,家周围就有一家书店,可以在里面盘桓一整天,只要你不饿,不会有谁来赶你。我小时候经常去,看书的人很多,是那种真真正正安静的看书。大约我初二时,书店倒闭了,后来又说在翻修,路过几多次 ,那里总是一副凄凉的景象,某天又路过时,发现已经翻修完了,原来是家娱乐城,有美食城和电影院,ktv。至于书店哪里去了,没有人会关心,之后那条街上的书店都绝了迹。前几日广西的一个妹妹跟我聊天,说很想去那种藏书齐全的图书馆看书,我问你们市里没有图书馆吗,她说没有,连书店也很少见,因为书店大多都开不下去,没有几个人去买书。你会说现在科技发达,一个读书软件可以盛得下整个图书馆,自然没有人再去书店。是的我承认,现在读书方便了许多,但读书的人是否在增多呢,恐怕不尽然。
中国人均阅读量4.35本;日本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60本。这是今年最新的世界阅读量对比,国人的阅读状况堪忧。我身边的朋友很直白的对我说,读书有什么用,不但换不回来钱还浪费钱,我竟无言以对。中国现在处于发展之中,换言之,处于一个极为看重功利的时期,人们刚刚吃饱饭三十年,都不想再倒退回贫困的日子,把钱看的重倒也无可后非,但是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萎缩,就像一个跛足的人还要大踏步的往前跑,很容易扯着蛋的。况且我们的知识不足以撑起我们的欲望,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便如同一堆泡沫,被风一吹就破。如今犯罪率逐年增高,和人们精神上的匮乏不无关系。
说到底读书这件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讲,年岁越大越看不进去。因为长大了,杂事就很多,即便闲下来,拿出一本书,翻不到两页,满脑子就被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各种事情占据,往往一下午过去了,发现书还停在刚翻的那两页。年轻呢,年轻人追潮流,有时间就要掏出手机刷空间刷微博聊微信,至于读书,读书是什么,好不好玩。所以读书这件事越来越不流行了,到了如今,你捧本生活在别处或者追忆似水年华看,都得躲一个小角落,否则心里面便发慌。
前几天听过一个段子,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发起一个活动,在地铁站等公共场所丢一摞她看过的书,为的是让书籍能够更好地流动分享给爱书人,还能倡导越来越多的人保持好阅读习惯。结果中国也去效仿,但发现最后获益的只有那些收旧书报的大爷大妈们,大多数人挤地铁还记不上去的呢,更别说腾出时间和空间看书了。读书在中国的境况,一至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