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路上走着,迎面过来了一家三口,孩子大约三四岁的样子,是个小女孩。她的手里拿着一包海苔一边走一边想办法打开它。可就在包装纸被撕开的一瞬间,意外发生了。
由于小女孩用力过猛,海苔的包装被整个撕成了两片,里面仅有的四五片墨绿色海苔,全部掉在了地上。孩子被这一幕怔住了,完全不知所措,呆呆的站在那里。
“看吧看吧!我就说嘛…”看见此状的妈妈,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气愤,一边抱怨着,一边转过头去,开始大步的朝前走,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看到这里,我也只能猜测,或许是她从一开始就不同意给孩子买海苔;又或者,她本来想帮孩子打开,可孩子却执意要自己打开。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她理所应当地摆出了一副,你活该的样子。
而孩子的爸爸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态度。他并没有大声的呵斥,而是默默地蹲下身子,轻轻地用手捡起掉在地上的海苔,然后在孩子的耳边低声说了些什么,由于街上太吵,我没有听清。而整个过程,小女孩儿一直手里紧握着已经被撕烂了包装袋,似乎被按了暂停键,呆呆的站在那里,或许是伤心、气愤、无奈、可惜......。
后来我也走远了,没有继续关注事件后续的发展。但我想,发生这样的事情,也许孩子的内心活动是最复杂的。从一开始的喜悦和期待到惊吓,再到最后的悲伤,无奈,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冤屈,孩子幼小的心灵,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发生了这么多次的转变,也许她的内心几近崩溃边缘。
我认为孩子母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犯这样的错误,并不是故意为之,她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此时此刻,她内心最需要得到的应该是安慰和包容。
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应该有能力辨别孩子犯的错误,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如果是故意为之,那绝对不能姑息;如果真的是不小心,那就完全不必责怪,不然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种子,无论什么原因,妈妈都会毫无理由的责备自己,没有道理可言。等她以后长大了,到了青春叛逆期,就会以相同的方式反过来对待家长,到那时候就彻底悲剧了。
而父亲的做法是比较好的,首先因为孩子并非故意把海苔丢到地上,那么就不必训斥孩子,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虽然他给孩子说的那些话我没有听到,但我认为按照下面的方式处理应该是比较好的:
他捡起掉在地上的海苔,发现已经脏了,不能再吃,告诉孩子这包海苔只能扔掉了,然后让孩子自己丢进附近的垃圾箱。之后再次询问孩子是否还想再买一包,我觉得这个征求孩子意见的过程一定不能少,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主体,不能觉得她仅仅是个孩子就什么都替她做主。因为到了三四岁了,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因此需要让她表达出来是否需要再买。如果孩子觉得太浪费了,她就会选择放弃,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吃不到海苔的责任,这样就会加深她的主体责任感。如果她还想要,给她买。如果父母擅自做主不买会怎样?一包海苔的价格并不贵,所以不必小题大做,不买就会给孩子内心留下父母很小气、很在乎钱的印象,久而久之就会根深蒂固。给她买了,也一定要告诉他这是花了两倍的价钱才得到的,让她要知道刚才自己的失误是要付出额外代价的,从而让她珍惜手中现有的一切。
其实孩子人格的形成,就是在父母每次处理事情时,所作出的选择中潜移默化而来的。今天看了一篇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里面就用了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我觉得挺好,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开什么样的花,完全在于根的问题。
所以,请每一位孩子的父母,在做好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提升自身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训斥和说教式教育,用心做好行为示范作用,让孩子在无形中模仿你们的优秀品质,从而逐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