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个人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来罗庄的这几年,断断续续真是看了不少,最早在大华现在是鲁信了。最近二宝周六的书法课时间慢慢的成了我的电影时光,不约人不锁片,遇到什么看什么。很感恩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们的付出,不论剧情优劣,总是有时代感、文化艺术韵味、人情冷暖等诸多元素的集结,对于我来说像是了解世界一把钥匙。
《我要我们在一起》这部片是今年520的主打,本来也没打算看,一是觉得爱情题材大同小异,二是上映的时候我的时间不太适合。热播剧以为不能选到座,没想到还是看到了,而且看完之后想着明年女儿就17岁了,和男女主当年一见钟情的年纪一样,就当提前给女儿写点东西吧!
女孩: 凌一尧
先写女孩吧!这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颜值高、成绩好、气质佳,貌美心善、有主见不软弱,放在现实生活中那真真是万里挑一的呀!女孩的出场很唯美,谈着钢琴唱着歌,阳光下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傻傻的男孩直接看呆。别说情窦初开的小子,就是大屏幕前年近不惑的我都被那柔情的歌声、甜美的笑脸吸引了。
如果仅仅是美,那不算什么,关键还是学霸,直接保送的大学,读到研究生,学历打磨之下,她的耀眼可以想象。
这女孩一定不是第一次收到男生的情书,不过是这个男生让她动心,对着全校师生的大电视,应该检讨的男生来了个独一无二告白,高调直接、真诚有趣,所以女孩看似不在意其实入了心。
女孩的问题是什么?这部剧里女孩的家长只有妈妈,没有爸爸的戏份,这是一个父爱缺位的孩子,所以对于人生的第一份感情抓的特别紧。男孩的勇敢热情、永不放弃、坚强乐观、朴实善良恰恰弥补了她内心深处没有爸爸陪伴的而产生的空缺。所以她义无反顾,从高中校园到象牙塔再到入职,她不惜与妈妈背离,以苦为乐的坚守爱情,这份倔强其实是她安全感缺乏带来的过度自我保护。
我的女儿越来越大,最近我就常常羡慕搭肩勾背一起说笑行走的父女。
或在小区偶遇比父亲还高的闺女,估计是难得双周休,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在和爸爸谈论班里的男生,中年的老父亲大腹便便的被女儿拥着,脸上洋溢幸福,笑声比闺女还响:谁谁谁,怎么……怎么……
或在公园,初中女生挎着爸爸的手臂遛弯,不论爸爸们是否风度翩翩,女孩们也不一定纤细白皙,有的胖嘟嘟,有的肤色黑点,可都不影响我赞赏这样的父女关系。
或在小广场,见到年轻的爸爸陪着四五岁的女儿跑步、追逐,嬉戏的同时爱女时不时被爸爸抛起又落下,小姑娘咯咯的笑声真是很动人。
女儿大了,做爸爸的更要多亲近,生活上、情绪上的关心,适当的肢体语言是可以的,当然古人讲究“女大避父”,搂搂肩膀、拍拍额头之类的可以让女孩心里有对异性相处的感知,安全感也会更加充足。
婚礼上当挎着父亲手臂的新娘缓缓走来,父亲把女儿的手放到新郎手中,这种看似仪式感的操作,其实也是很有深意的。
剧中的尧尧,17岁的时候遇到了善良、勇敢、有担当、偶尔会冒傻气、很可爱的那个男孩儿。男孩对着他唱歌,她就笑的开心,等大学毕业她又读了研究生,把男孩领回家见妈妈,妈妈显然不满意男孩的条件。固执的穿着拖鞋,冒雨拍打车窗的追上男朋友的她,淋得湿漉漉的那种忧伤表情在后半段就经常出现了。
两人亲密关系时,也常有尧尧狠狠咬男孩肩膀的情节,我忍不住想,这个女孩心里的爱为什么这么强烈?为什么表面柔弱的她会有这样的力量呢?应该还是缺爱的原因,才会这样需要爱吧!
两人相处中全都是拼尽全力坚守爱的情节,没有分歧,没有矛盾,女孩也不刁蛮使小性儿,这压根儿不是爱情的真实模样。只是两个年轻人死死的握住仅有的爱情,不断的对抗生活磨砺,暴风雨中他们无力看到生活的真相。
所以还是建议爸爸要多多关注女儿的成长。
男孩: 吕钦扬
这个男孩真是让人心疼,从一出场是阳光帅气、饱满圆润的脸和茂密的发,整剧中几乎都是黑瘦又带着各种伤痕的脸,最后是沧桑、短发的硬汉,剧终时被冻成雪人,脸上、手上都是逼真的冻后的皮肤,相信散场后哭红了眼睛的那些男孩都是被最后的剧情震撼到。
这个男孩很不容易,因为高中学习不好,读的大专,学的土木工程,整天在工地上晒黑了他的皮肤。做了监理,一切似乎很有希望,老板说只要他有30万首付,就给他留一套江景房。那是他要给心爱女孩的家,所以他才会一丝不苟把关工程,少了钢筋数也不给签字过关。建筑商给他送钱,打通了他的上级,这个朴实的男孩不愿意接受潜规则,最终和师傅翻脸,让他离他的江景房越来越远。后来被兄弟骗钱,逼他远走新疆,那一段与女孩说分手的戏,非常的感人。整整三年,最终能不能活着回来,成为结局之谜。
“我要是死了,千万不要告诉凌一尧;我要是活着,一定娶她为妻”这句话写在他的日记本里,这个不要命的男孩最后能不能想明白:
即使他付出生命,尧尧还是会嫁给小罗。
他们的差距是什么?高中时的学渣与学霸。
这一个阶层跨越,他用了十年也没有完成。
可怜的男孩,如果高中时再努力一把,大学的起点再高一些,命运会不会不这么坎坷?
他不怕吃苦、也很有担当,而且他不愿意委屈尧尧,这些都是多么优秀的品质,可是现实呢?当尧尧的妈妈生病需要床位时,骄傲如他也是一样要低头的,一圈电话打过去束手无策。在小罗哥哥那里这个男孩真是自惭形秽,人家一个电话就搞定了高级病房,海龟、世交、学历、事业、形象、谈吐这些都像光环一样让这个善良、能干的男孩不得不退出,爱她就要为她考虑。负债累累,他无路可走。
所以呀,作为男孩一定要足够优秀,不然怎么给心爱的女孩幸福……
而且如果平台太低,哪怕你足够努力,结果也有可能差强人意。
吕钦扬就是这样的。
关于爱情
爱情很美,很迷人,值得人奋不顾身,这应该是大多人看剧后的心情。观影室人满为患,大多是年轻人,听他们讨论也是感动的一塌糊涂。
男孩和女孩在租住的拆迁房里,依然快乐的像两只老鼠。到最后女孩手机里那条医院催款的短信,男孩警觉的看到后,不也是无奈吗?
理想的生活应该是女孩读完研究生嫁给高富帅的小罗哥哥,做着清闲自在的柜员工作,相夫教子,和妈妈共享天伦,如此岁月静好。
男孩如果不这么拼命,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娶一个平凡的妻子,有孩子有家庭,这是很多男人的平淡人生。担负家庭,奉养老人,陪伴妻儿,这些人人都要干的事情,和追求一个“高光女神”相比,应该怎么选择呢?
两个原本已经不在一个平台的人,为什么非要在一起?即使是双向奔赴,也是白白苦了彼此。
年轻的时候,可以爱的撕心裂肺。
等成年以后,一定要让爱情回归现实生活,那些以命坚守的爱情活在电影里,不要完全相信。
我想这也是电影没有明确结局的原因吧!
如果男孩死了,女孩该怎么继续她的人生,另嫁他人,还是孤独终老?
如果男孩活着,那么梦中的婚礼就能如期举行,这样完美的结局为什么不表现出来呢?显然和现实不符。
故事的原型,女孩另嫁他人。
后记:
尧尧妈妈在介绍两个男孩时很有智慧:吕钦扬“高中同学”、小罗“发小”。其中的意思也很明确了,可是作为妈妈我却不想高尚的指责她“势利眼”,可谓念之“可怜天下父母心”。
看完电影,和以往不同,之前是只有女生哭的红眼睛,这次大多男孩子都红着眼睛。我虽然过了哭的稀里哗啦的年龄,可还是想以“妈妈”的身份感怀一下:孩子,如果爱的那么辛苦,就算了吧!爱情应该是喜剧而不是悲剧,一定不要以命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