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古文观止》中的一篇散文,选自《左传》,记录于鲁成公七年。楚王和知罃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楚国和晋国打仗,各有胜负,楚国俘虏晋国三军将领知罃,晋国俘虏楚国公子谷臣,射死了连尹襄老,作为战俘交换条件,晋国提出换回知罃,归还楚国谷臣和襄老。楚王一问知罃,你怨恨我吗?知罃回答:我是您的俘虏,您不杀我这是对我的恩惠,怎敢怨恨呢?楚王二问知罃,那么你怎样感激我?两个国家各有各的治理方法,两家都释放战俘,对双方都是好事,楚国和晋国和好,我又没有做什么,我感激谁?楚王三问知罃,你怎样报答我?知罃说,我不受怨,您也不受德,无怨无德,我报答什么?
知罃对答楚共王,正如当年晋文公对答楚成王,丝毫没有卑躬屈膝的样子,而是铮铮铁骨,傲视强敌,即使“我”回到晋国,国家需要“我”,我依然会为国奋战。公子重耳政治流亡到达楚国,楚成王说“你咋报答我?”重耳说:“退避三舍”,就这样,晋楚争霸,晋国深入楚国,楚王要求重耳兑现承诺,于是晋军以退为进,退后90里,来到晋国本土,这时楚国孤军深入,非常不利,晋军一举击败楚国,从此问鼎中原,称霸诸侯。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即使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也要为自己以后着想,不能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