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必要时常反思、审视自己的边界感,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感。既能彼此独立,给自己和他人自由成长的空间;又能彼此滋养,通过情感链接达到相互促进,彼此成就!
李老师在课上曾多次强调过边界感的重要性,本次课上再次对边界感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所有的关系问题都出现在边界不清、角色混乱上。
边界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不妨先看看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空间。
农民在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时首先会考虑种植密度,会给每一株玉米留出生长的空间,如果把玉米间隔太密,虽然看上去一亩地的玉米数量很多,但最终不会增产,只会减收。为此,玉米由种子长成幼苗后,必须进行减苗,把彼此间距离太小的幼苗拔除,只留下其中更为粗壮的,为每颗幼苗留出生长的空间。
树木也是一样,只有彼此间留出一定的空间,才能各自长成为参天大树,如果密密地紧挨在一起,只会相互制约、相互限制。
植物的生长尚需边界,更何况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成长。一个人的自我界限如果被挤压、被侵占,就难以发展起独立的人格,难以走向自尊自立,难以自由成长,难以发挥出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巨大潜力。
人的自我界限是怎么发展的?为什么会出现边界不清的问题?
婴儿出生最初七个月,还无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界限。他认为在他和周围的人群之间,在单个个体和整个世界之间,没有任何界限和差别。他认为母体和他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
随着婴儿慢慢成长,认识和经验不断增加,他开始发现他和世界不是一回事。此时,婴儿的“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他开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间做出区分。
自我界限的认识和发展,持续到青春期乃至成年以后。
(选编自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由此可见,人的自我是一个由泛化到分化的过程,从我与他人、我与世界是一体的泛化到我是我自己的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是与母亲的分化,孩子与母亲由共生统一体到躯体的各自独立,再到心理的各自独立,是一个漫长和极其重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母亲不能很好地主动地去促进与孩子的分离,就会出现因分化不良而导致的边界不清。
一个边界感不清的人,难以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会出现各种问题,自尊水平也不会太高,会严重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边界不清的人一方面可能处于被动状态,会屈从别人,会处处依赖他人,甚至会沦为受虐者;另一方面可能处于支配状态,一心想要控制别人,认为别人应该、必须听我的,甚至可能沦为施虐者。
边界不清者常常会把别人当成了自己,好的时候好成一个头,不好的时候会打成一锅粥。
建立边界感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当成自己”,发展自己的自尊自信,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能把自己当成自己,也就能“把别人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跟自己一样的独立个体来尊重。
建立边界感就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其中知道不该干什么更为重要!当我们明确了我们不该干什么时,既给了别人自由成长的空间,同时也给了自己自由成长的空间。
建立边界感,还要拿捏好尺度,既要有彼此自由成长的空间,还要有内在情感的链接,因为情感的链接是对生命的滋养。
李老师将人际交往关系分为三种:亲人、生人和熟人,对三类不同的人在边界感的建立上也应该有不同的拿捏尺度。
与亲人之间最容易出现的是边界不清现象,因此,需要刻意拉大边界感,要有“是亲三分生”的意识,对父母、伴侣和孩子要学会道谢,哪怕是家人为自己盛饭、倒水这样的小事,也要主动道谢,不要把一切看得理所当然,世界上永远没有理所当然的事。除了主动道谢,也要及时道歉,一旦发现自己跨越了亲人的边界,要及时道歉。
对于熟人边界感的拿捏也是个问题,既要适当缩小与熟人的边界,让对方变得更亲,还要注意边界不能过小。
所有的熟人都是由生人变来的,对待生人,可根据需要逐渐缩小边界感,使其慢慢变为熟人。
我们有必要时常反思、审视自己的边界感,更好地建立起自己的边界感。既能彼此独立,给自己和他人自由成长的空间;又能彼此滋养,通过情感链实现到相互促进,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