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了,学校从周五下午开始放假,要一直放到周日下午。孩子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上了一个多月课了,好歹可以睡两天懒觉了。可我觉得这个假放得有点长了,两天时间在家懒散地呆着,指不定又玩儿成什么样呢。
说是母子,说是目标一致,但其实父母与孩子站的立场似乎总不一样,是孩子太不自觉,还是我们把他们当成了学习的机器,矛盾总是在“我要你学习是为你好”和“你不要事事管着我,为什么除了学习我干什么都不行”之间拉扯纠缠,大家都很累,心尤其累。
最近在看《小欢喜》,深有感触,也心有戚戚焉,甚至常常会看得泪流满面,为父母的辛酸也为孩子的迷茫。我觉得自己很像童文洁,焦虑又急躁。身为家长,也反思,也自省,也会真心诚意地向孩子道歉,但看着孩子没有如自己想像中那样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就会着急,会唠叨,会发脾气。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听话知道学习会羡慕,听到谁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学会拿来给自己的孩子当榜样,一颗心全系在孩子身上,可孩子却总不能让人满意。我自认并没有把这个令我满意的标准定得太高,如果他达到了,我一定会告诉他,但他始终离得很远。有时我也会问,是不是把尺度再调低点,大家都开心,可是如果降低了,能达到的高度就更低。而且没有全身心地奋斗过,他怎么能了解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这也是我想传达给他的人生道理。
作为孩子,我知道他们的不易,学习辛苦是一定的,轻轻松松就能成功的事情谁都能得到,也没有价值。面对父母的责难,孩子们应该是很惊恐的,儿子就总会过度地关注我的态度,他总爱问:“妈,你咋了?”我知道他只是因为害怕我真的“咋了”。从我不经意的语气里他能最敏感地捕捉到我的不快,即使有时我只是稍有些沉闷,他都能感知到,与其说母子连心,我觉得更多的是他很害怕我生气,害怕我这个气是他造成的。不比乔英子对妈妈的讨好,他并不想讨好我,而喜欢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所以学习才会一直没有进步。
这种关系其实真是很可笑 ,也很可悲,为什么亲情变成了敌对?变成了互相折磨?你防我一尺我防你一丈,彼此互不信任,可又必须相互依赖。目的是一样的,目标是具体的,可是在向目标前进的路上,本该同心协力的共同体分崩成了两个阵营,而这两个阵营还在明争暗斗,不知谁赢了算赢,或者根本就没谁会赢。
《小欢喜》里,哪一家的父母不是好父母,哪一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可是每一家都矛盾不断,其实这些矛盾也仅仅只是高三学生生活的一个侧面而已。
在大悲哀里寻找一些小欢喜也只能算是一种苦中作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