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推荐给大家。纪录片是 BBC 拍的,名字叫《交换学校:阶级划分》(School Swap: The Class Divide)。纪录片不长,内容也很简单,总共不到一个半小时的片子如实记录了两组来自英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学生进行短暂交换的体验。私校是全英国顶级的贵族学校,从那里毕业的学生未来将轻松成为这个社会综合地位至少前 10% 的人。公立学校是全英国排名几乎垫底的学校,从那里毕业的孩子未来可能连维持一个基本的小康生活都非常困难(欧美国家公立学校一般免费会只收取极低的费用,供一般人的孩子就读)。
这两所学校的校长都想知道,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差距,究竟是因为所谓的「社会关系」,还是教出的学生真的就有这么大的差别——私校出来的学生是否真的就更能胜任社会中更精英的职位?于是有了这次影响深远的交换。纪录片的内容非常真实,因此也非常震撼,文末给大家附上了链接,推荐你看完这篇文章如果有时间可以完整地看一遍。
如果你设想这么两群都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
一群孩子自由散漫,学校对他们在校的行为不加管束,他们在课堂上可以随意聊天走神,课后几乎没有作业,也没有额外课程,放学就可以自由活动。他们脑子里想着自己未来一定能做成什么伟大的事情,比如当总统或者创办一家非常挣钱可事又很少的企业。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蛮好的,自己还蛮努力的。
另一群孩子每天都活在巨大的压力下,学校对他们有各种严苛的要求,不仅有成堆的作业,还有各式各样的额外课程,基本每天都是一直忙到临睡前。他们的梦想普遍相对都比较悲观,觉得自己未来仅仅是适应这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就可能得要竭尽全力。他们往往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还有很多应该做的没有做到。
你觉得哪一群是在贵族学校攻读的富家子弟,又哪一群是穷人家的孩子呢?你是不是觉得第一群孩子特别符合我们对富家纨绔子弟的定义,而第二群孩子又是特别典型苦大仇深发奋苦读的样子?
如果事情真是这样,那也许就简单了,我们大可慷慨激昂地批判这个世界的不公,富的注定越来越富,穷的越来穷。
可事实恰恰相反,那群无忧无虑反而是穷人家的孩子,那帮苦大仇恨的却全来自富家。这个世界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富的越来越富、穷的也越来越穷,而在于富的越来越配得上他们的财富,穷的越来越难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样的事实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这么一个道理:教育早不再是推理题,而是证明题。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让你通过学会的东西推演出无限的未来,而是证明你就属于你应该属于的那个阶层、那个位置。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让你去改变什么,而是要证明你能多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运转规则。而学校里的一切,其实都是对未来的预演。
我毕业的中学叫厦门外国语学校,是福建省省重点,也是福建省最好的几所学校之一。我们学校有一项在当地堪称奇葩的规定:发禁。
什么叫发禁呢?也就是不论男生女生,头发的长度都有明确的规定。男生不能过指,女生不能过肩。不能过指的意思是男生把手插进自己的头发里,头发不能有超过自己手指的部分。不能过肩就是女生的头发披散开来不能超过肩膀。不管男生女生,头发只要超过了限定的长度,就会立刻被责令剪短,不剪直接遣返回家。
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暑假归来,大家都离开了校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难免有些人对学校的规矩记得就有些模糊。没想到返校的当天,我们的德育处主任就带着两个理发师挨班挨班地查,抓到一个发型不合格的人就送到师傅手里,男生两剪刀剪成板寸,女生一剪刀剪到齐肩,5 块钱一个脑袋,还得我们自己掏钱。如果头发不合格但不想被这两个手艺非常简单粗暴的师傅糟践,那就自觉背起书包回家,头发符合标准了再来。我们学校是全日制住宿,离市区颇有一段距离,来回一趟至少要耽误大半天的课,而且根本没几个人敢这么做。
于是在许多男生的哀嚎和女生的泪水下,我们共同见证了一场帅哥美女的灭亡……这也是不管男女都对「发禁」这条校规深恶痛绝的原因,它让学生们不管男女都看起来一个样。就像我一个心直口快的阿姨说的:「你们学校真有意思,女生个个马桶盖,男生个个板寸,还穿一样的衣服,都不知道是去学校还是监狱。」
连头发长度都管得如此严,化妆、穿名牌什么的更是明令禁止,一周五天全都必须穿校服,管得最严的时候甚至连鞋子太闪光或者配饰太多也会被勒令立刻换掉。乃至毕业后一两年同学聚会,我跟另外几个男生朋友暗搓搓地议论:「咱班美女真的有这么多嘛?我怎么上学的时候从来没发现过?印象中都是一群土丫头啊。」
后来我投身教育这个行业,有幸也走访了一些国内外顶级的中学,结果发现,越是好、越是要培养精英、或者越是要出匪夷所思的教学成果的学校,越会有这些奇奇怪怪的规定。比如有的学校至今不允许学生用手机,抓到一个没收一个;有的学校会强行要求学生每天早起跑操,起不来班主任去床上掀被子把你掀起来;还有的住宿学校会有生管老师一晚上三五次地巡逻,抓到夜聊不睡的人直接罚站到天亮。每一条这样的校规都让几乎所有学生怨声载道,可每一条校规却又都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被贯彻了下去,仿佛完全无视学生们的想法。
可在这样的规则之下,大家真的都过得很很悲惨吗?并不是的,如果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其实渐渐的,每个人也就都找到了和这些奇葩又严苛的规定好好相处的方法,人群里也就分出了这么大概四种人:
第一种:顽抗者
这些人依旧如刚开始一起用各种方式直接反抗这些规定,甚至会因此和校方产生各种各样的激烈冲突,最严重的可能会被迫转学。这类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干脆直接消失。因为他们被证明了无法适应规则,也就无法在名校继续待下去。
第二种:顺应者
这部分人在学校里的数量很多,基本能占到一半以上。顺应者会开始逐渐从心里认可这些规则,并接受这些规则,因为这些规则很多确实有道理:比如发禁,既有效地降低了早恋的比例,同时又让大家尽量少花时间在捯饬头发这件事情上。在完全接受了之后,顺应者们甚至会成为规则的捍卫者,劝诫第一种人放弃无谓的抗争。
第三种:隐藏者
这部分人在学校里的数量也不少,但一般比顺应者还是少一些。隐藏者们心底里依旧不认同这些规则,认为这些规则侵犯了他们某些更重要的东西,但他们也很明确地知道反抗也没什么用。因此他们很好地隐藏住了这份情感,表面上可能还是和顺应者一样行事,但内心一直在等待改变的到来。而一旦有所突破,隐藏者们就有可能突破成为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四种人。
第四种:谋略家
最后这部分和顽抗者一样,数量非常稀少,可能在单独的一所学校里根本不存在。他们的特点是真切地采取行动来对抗这些规则,可采取的方式和顽抗者们的简单粗暴不同,他们非常的有技巧,以至于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和顺应者一样。我想你不难发现,校规再严苛的地方也总有那么几个人有各种各样的特权,或者明明他违反规则违反得最多可就是从来也不会出事,天天都过得很开心。
所以好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呢?表面上都是规则的拥护者,实际上都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各种各样的规则和谐相处的人。而相对不好的学校,一旦缺少了这样的训练,给了学生太过宽松的各种环境,也就等于让孩子直接一步就进入到规则无比严苛,而且很多时候并不透明的社会里。那究竟谁最后能过得好呢?结果一目了然。
虽然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其实我们心里知道,出来的状元早就已经是同一种人:那些经历了良好的训练,知道怎么与规则共存的人。毕竟这句话就算字面意思都已经告诉你了:
状元,没有科举制度,哪来的状元?
- 往期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