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时,最怕两件事:体育课跑800米、作文写800字。
高中的操场一圈是200米,800米要足足跑四圈,我通常是轻松跑完第一圈,苦苦挨过第二圈,到第三圈过半就上气不接下气,处于缺氧状态,剩下的任务全靠半走半跑撑过去,800米跑完已是意识朦胧,只想倒地不起,半晌恢复不了元气。
有次去买运动鞋,看到店内张贴的大副运动海报,随口问了下店员,“这双鞋很适合跑步吧。”店员以为遇到跑步爱好者,答道,“几十公里没问题的,你一般跑多少?”我小声说“也跑不了多少,这双鞋足够了。”内心心虚地想,准确说是跑不过800米。
在学校,800米一年跑不了几次,800字的作文却是经常要写,每周的周记免不了,平时做一张语文试卷就得写一篇作文,上面还有明文要求“800字以上,诗歌除外”,谁有那写诗的水平啊,还是老老实实凑足800字吧。
应试作文多写议论文,和八股文一样,有模式可套。先阅读材料或根据命题,确定文章中心思想,然后列出相关论点,搜集论据,最重要的是,结尾写几个凝练的句子点题,可以大大加分。
不得不说,这套方法还是很实用的,过了这么多年看看现在的文章,很多也还是这个模式,只是换了种说法。
阅读材料改为了解时事热点,搜集论点论据,叫作知识输入、搜集素材,结尾当然要写几段提升全文的话,称为“金句”。琢磨透这套方法,上可开写作课广收学生,下可写文章题材不愁。果然,经典是不会过时的。
尤记得高考前一段时间,老师们丧心病狂地布置作业,每天每门课一张卷子,最怕做语文卷子,写完小题大题阅读题,还得写一篇作文,只教我搜肠刮肚,在脑子里把读过的书都过一遍,七拼八凑,写几段数数字数,直到快将格子填满,才觉得松一口气,草草结尾了事。
长期这样写,导致我一写文章就用议论文的思维,写到快800字就想结尾,毕业十年也曾有几次想好好写写文章,每次逼着自己写个几篇,发现还是那个水平就放弃了,过段时间不甘心又重来一次。
碰到简书是个缘分,我下定决心,不问结果实实在在努力一次,在简书也陆续写了些文章,说来好像打破了800字魔咒,随意一写就是2、3千字,我心下欢喜,难道生活阅历涨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点开文章分析一下,顿时泄了气。我的这些文章要么是把几部主题有联系的电影放在一起,一部写一小篇影评,凑在一起,要么是将一个论据扩写成一大段。比如,我从前会直接写“张爱玲《怨女》中最打动人的是银娣和三爷间暧昧的情愫,太甜蜜了”,现在会介绍作者,谈观点,引用一段原文,这样看起来就洋洋洒洒一大篇了。可论及思想和深度,和800字作文并无两样。800于我,还是一道槛。
读者可是比老师更客观,写得如何马上就能得到反馈,有的文章我自己都不满意,又怎么打动读的人呢?
但这一次,我不想再轻易丢掉手中的笔,写作和跑步一样,都需要勤奋刻苦的练习,不断提高技巧。不同的是,跑步马上能在短期内看到成效,进步了多少,极限在哪里,练习肯定会有回报。写作则是天分和努力的累加,文章写得如何和思考、阅历、文笔都有关系,点滴的进步难以直观显现出来,甚至努力了还是突破不了。
即使这样,我仍想试试,能不能跨过这道“槛”。
为让写作成为生活中更自然的一件事,我想给自己小一些压力,不在这两种情况下写作。
一、没有灵感时不写。
写作是个苦差事,没灵感逼自己写更是苦不堪言。一天,我从晚上十一点开始写,怎么也理不出头绪,勉强写了几段,实在写不出,跑去洗了个澡,想出两个点,赶紧洗完出来写,不久又卡壳了,再吃个泡面,完了,吃饱更想睡了,好不容易熬到题材写完,匆匆结尾,第二天再读,前言不搭后语,不知道想表达什么。虽然看了一篇编辑谈催稿难的文章,极度羡慕有人催稿的生活,不过,能选择在灵感来了再去写,也是业余写作者的一项福利吧。
二、精神不佳时不写。
熬夜写作之后,当天还好,第二天起来脑子像灌了铅,整天提不起精神。之后三天才能恢复。精神不好时写作,无疑影响效率。听闻巴尔扎克写作十分勤勉,每日要喝数杯黑咖啡提神,大师的毅力确实非一般人能比。
尝试跨越写作这道“槛”的同时,我也想再次挑战800米,看看用多长时间才能越过这个自我极限。
先从哪里开始呢,先那天买的运动鞋从柜子里找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