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无事,和妻去了趟关中民俗博物馆,看到了许多原来就知道,但早已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东西。
例如,杆秤,斗,算盘,旱烟枪,水烟枪,铜锁,食盒,房屋的木雕刻,小脚鞋……
我和妻都是七零后,这些东西也还不是很陌生,我姥爷家原来是地主,他在的时候,很多东西家里是都有的。可自从分田到户后,姥爷家里的很多这样那样的东西也都慢慢的丢掉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家都忙着抓经济,许多原来的旧东西,损坏的损坏,丢失的丢失,谁还会去在意,所以这些东西也就没有了用处。
不但是这些东西,生活节奏变快以后,人们把许多民俗也简化或者抛弃了。
似乎,丢掉这些,才时髦!
例如,结婚这件事。在过去,那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媒人说媒时要看是否门当户对,父母同意时要看五行是否想克,一方有意时还得有一次背见,双方有意时才能正式见面,结婚前先得订婚,订婚后两人也只能在逢年过节时见面,过个两三年,要结婚了,那麻烦照样不会少,看日子,做准备,就只结婚那一天要干的事,琐碎到无以复加……
现在年轻人谈恋爱,结婚时,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都去掉了,大家都忙,化繁为简是时代的主旋律嘛。
往出走时,妻问我,有必要这么麻烦吗?我看着她,笑着说,越复杂,越困难,结婚后离婚的成本就越高,离婚的可能性就小,社会就越稳定!
完了,冲她笑着说:费了那么大的劲才娶回来的媳妇,能不珍惜吗?
她听完,笑着说我胡说。我知道,她肯定想到了我俩的婚事,我当时要娶她,也是费了很大的劲呢,因为当时老泰山不愿意他的宝贝闺女嫁给我呀……
我说你别笑,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难能方显可贵嘛!她说好像也对。
可现在呢?结婚如儿戏,离婚率更高!
在我们说着要继承传统文化时,民俗就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继承对象。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我们要选择,甄别,自己拿来。对于民俗我们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拿来”的精神。好的,有必要的就可以留下,不好的,不必要的,丢掉又有何妨?
对待传统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像大烟枪,小脚鞋这样的东西,就让它随着历史的推移,成为我们警醒后人的警钟吧!
像结婚拜父母的仪式,不就很好地保留了吗?
生活要有仪式感。许多具有仪式感的风俗,就应该把它保留下来,流传下去。
时代的车轮往前不停的前进,多余的东西完全可以从车上丢下去 ,但千万不能为了让车跑得快,把原来的好的东西也一同扔下车。
出来时,突然听到一个小孩的喊声:他们把门槛弄这么高,穿长袍子,怎么过呀!
童言无忌,八零后的可能还会知道一些这里东西的用途,像我娃一样的九零后还会知道吗?零零后?他们还会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吗?
民俗博物馆的这些东西还是很有必要留下来给后人参观的!否则,我们拿什么去告诉我们的后代: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呀!
一部分送到这里来让后人参观!一部分融到我们的生活中继续保持!
这样,这辆前行的车才会跑得更稳,跑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