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真是一种有意思的心理活动。我们对各种人和事都有偏见,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那是偏见。这种无意识的偏见在塑造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
经常开车在路上看见一辆车横跨两条道,或者前方无比通畅,车速却无比慢的车子时,都会特别留意车里的司机,几乎每次都是女司机。于是每次看到车技一般的司机,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女司机,尽管我自己也是女司机。
虽然我经常告诉自己面对人和事不要有刻板印象,不要先入为主,但是偏见的力量实在根深蒂固。偏见的出现有几个原因:
第一,它部分正确,偏见所代表的是部分事实,比如富二代一般都是执绔子弟,女孩子30岁还没结婚就会嫁不出去,一洗车必定会下雨等等。
第二,人们的思维方式中有一种追求流畅性和简单性的倾向,面对一个现象的时候,人会倾向用一种以偏概全、一以贯之的逻辑来看待这件事情,而自动忽略那些例外的事情。这就是思维经济原则,就是希望用尽可能少的劳动,尽可能少的思维消耗,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短的时间,对事实做出尽可能完善的陈述。偏见其实是追求思维连贯性的一种表现,旨在用最少的脑力活动去解释一件事情。
比如,人们经常有一种偏见就是一洗车就下雨,那是因为当他们洗车了但是没有下雨时,他们是不会有感觉的,会自动忽略掉。然而一旦洗车之后下雨了,这种偏见都会被强化。
偏见之所以根深蒂固,除了以上两个原因,还因为它是我们社交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说服别人、让一个观点便于传播时,都会有意无意借用别人的成见。这对于偏见来说就是一个正反馈,每一次提及,都使其更有说服力。之前在网上广泛流传的“广东人什么都吃”“广东人吃福建人”的梗就是一个栗子,实际上,广东人并不是什么都吃,只是网友拿来乐呵的段子罢了。
而且,人都有从众心理,尽管你意识到某个观点是一个偏见,但是当大家都坚信这个偏见时,推翻它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要冒着被孤立的风险。
无论认知能力高低,每个人都有偏见,它就跟第一印象一样,一旦形成,将难以更改。我们能做的,就是下意识告诉自己不要先入为主,但其实只要见的人多了,了解了这个社会的多样性,偏见自然就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