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书,为庄子及其后学所作,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载有重要的气功养生法,其说可以概括为静功与动功两大部分。
一、静功法门——“心斋”与“坐忘”
静功,顾名思义,着重在一个“静”字上,它要求练功者在练功过程中肢体不运动,身体始终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势。《庄子》中的“心斋”、“坐忘”,就是现在讲的静功。《庄子》静功的特点是,着重于意念的锻炼,对于呼吸任其自然,不着著,不勉强。
《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把“心斋”概括为“一”、“听”、“止”、“虚”四个字,也就是“心斋”的四个阶段。
“一”是“心”的第一步,要求意念专一,不为杂念所困扰,逐步使思想安稳下来;“听”,进一步将意念集中于耳根,注意倾听鼻中出入的气息,虽然可能听不到呼吸声,但一定要去听,并逐步从用“耳”听转到用“心”听,用意念去体察和感知呼吸之气和体内气机的变化;“止”,随着功夫加深,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时,心不再去听,气也不再被听,也就是止听,止念,意随于息,息依于意,意与气已混然成为一体,即气功术语中“意气合一”阶段;“虚”,意气合一后,不再用意念体察,此时心归于虚寂,自我与万物融为一体,渐入混沌,达到一种空明清静的境界,道家称之为“虚”。
所谓“心斋”,就是心志专一,凝神于气,意气合一,最后进入“虚”的境界。这就是著名的的“心斋听息法”,也叫“庄子听息法”。进入“虚”的境界,重要的特征是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庄子人间世》:“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颜回说,当我尚未得悟时,总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我还是我;当得其悟性之后,我就和外物融为一体,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了,这就是“虚”。
“坐忘”是与“心斋”不同的另一种諍功。
《庄子大宗师》:“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与“心斋”不同,不要求听息,一开始就要进入一个较高境界,要排除一切干扰,摆脱一切欲望,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忘掉一切,甚至仁义、礼乐这些重要的东西,最后连自我都忘掉,这样便会通体光明,空无一物,达到“虚”的境界。“坐忘”同时耍求静坐,肢体放松。《庄子齐物论》举例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答: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隐机面坐”即倚几案而坐,是对静坐姿势的要求,“心如槁木”、“心如死灰”形象地描述了南郭子綦“坐忘”以后,外表所见到的状态。静功是外静内动的功法,在外看起来似乎“形同槁木”,在内则气机的运转生生不息,这正是静功妙不可言之处。
“心斋”、“坐忘”不单是道家修养的方法,也是气功养生的重要方法。《庄子在宥》篇云:“至道之深,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这里所言的“道”就是气功养生之道,大概意思是说,养生理论虽然很深奥,但做起来无非是按照“心斋”“坐忘”的要求,保持清静,神形内守,形不外劳,心无外虑,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忘掉外物和自我,进入一种超然的虚静境界,人才能长寿。
二、动功法门——“导引术”
导引术,属于我国古代气功养生的方法,“导引”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熊经”是指熊攀援在树上的动作;“鸟伸”是形容鸟伸着脖子呼吸。“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是导引的具体方法。
导引属于动功,它强调呼吸锻炼,要求肢体动作与呼吸相配合。陆德明《庄子释文》引李顾对“导引”解释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气”指呼吸而言,导引要有特定的呼吸方法,呼吸要靠意念集中。令其调和,气息绵绵;“引体”指肢体运动,形体要放松,动作缓慢而柔和。导引是意念、呼吸、肢体动作三者的统一,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动功“动中求静,外动内静”的要求。这是和现代对气功的基本要求一一调神、调息、调形相一致的。
在《庄子》导引术中,“熊经鸟伸”是一种独特的导引方法,它是模仿“熊”、“鸟”等动物的动作来进行气功锻炼的,是一种仿生气功。《庄子》中的“熊经鸟伸”是我国仿生气功的最早记载。我国对动物的崇拜由来已久,上古时代就把蛇等作为图腾膜拜,据《帝王世纪》记载,传说中的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反映了古人的原始宗教观。
人们出于对动物的崇拜和某种需要,把各种不同动物的动作特点结合到气功锻炼中,形成了仿生气功。动物的动作千姿百态,有刚有柔,模仿不仅要求形似,而且更要求神似。为了更准确地表现其特征,必须反复细心体察和揣摩,这样就把人的精神从繁杂的人事、社会交往中转移到大自然的情趣上来。
《庄子》为道家经典,仿生气功是与道家“虚静无为”,“返朴归真”思想相一致的。此外,仿生气功不仅使身心得到了锻炼,而且模仿动物的各种体姿,使动作更加优美,协调,为气功染上了艺术色彩。
《庄子》中的仿生气功只记载了“熊经鸟伸”,后世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很大发展。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有四十四幅练功图,其中模仿动物动作的有八、九种。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记载了六禽戏:“熊经鸟伸,凫浴蝯躩( jué跳跃),鸱顾虎视”,(凫为一种野鸭,蝯即猿,鸱为种鹞鹰)。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家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与《庄子》“熊经鸟伸”、帛画《导引图》、《淮南子》六禽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刻意》篇中提到的彭祖,是传说中的人物,民间说他活了七、八百岁,是著名的养生家和导引术的创始人。据司马迁《史记舜本纪》载:“彭祖自尧时皆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说明彭祖在尧帝时就存在了。《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陶唐氏之始,阳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滯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陶唐氏为“尧”之号。证明“尧”的时代,人们就已懂得用“舞”的方法导引治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