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安如的命运是悲惨的,但她的悲惨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元启身上,毕竟,元启对她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元启也是想要保护她的。不过,她人生悲剧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能成长为“甄嬛式”的人物。
她没有权力欲望
剧中有一个铺垫。
她在宫中陪伴太后。太后因为一个太妃的孩子说错了话,不高兴了。太妃立刻跪下来磕头,直到把额头都磕破了,太后才轻飘飘说了一句,算了。
当时还未成家的安如,看到太妃千恩万谢带着孩子回去后,太后的嬷嬷还嫌弃她弄脏了地板,让下人赶紧擦拭干净,心内五味杂陈,回去就大病了一场。
太后的嬷嬷告诉她,人不就是这样吗?只有站在最高处,才不怕别人。
荀太后看她高烧,心下不忍,允许她回家调养,但并不认为这件事她自己过分了。她说,谁不是从这样天真的年纪走过来的呢?
荀太后应该也曾有过一段如履薄冰的日子,直到如今做了太后,才觉得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她想让安如明白,身在荀府,她注定不能置身事外。
可是安如不认同。
所以,多年后,当元启跟她说同样的话时,她并没有感觉到快乐,她只感觉到恶心。
因为她不是甄嬛。
她本来只想安安稳稳过完这一生,她不想去争斗,也不想去拥有什么至高权力,她只希望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可惜,处于权力漩涡中的她,最后只能成为牺牲品。
没有权力欲望,并不是一件坏事,可如果身处权力中心地带,却没有能力自保的话,可就是一种悲剧了。
没有人生来是甄嬛,可是她却被命运逼成了甄嬛。
她性格软弱无能
她最大的悲剧,是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元启。
元启逼迫她处死自己的婢女,用的理由就是,你是我的人,你的一切都是我的,你的人生自然就该由我掌控。
闺阁之女,自然轻易就遵循了三从四德,把自己的命运紧紧系在男人身上。
元启杀了待自己如亲生父亲的叔父,逼死了自己的亲姑妈荀太后,安如却没法反抗,她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一边是自己的血脉亲人,一边是自己的丈夫,苦苦煎熬。
她没有能力去支撑这一切,她去揭穿元启真面目时,还特意把自己的婢女支开,因为她害怕自己连保住她性命的能力都没有。
她唯一能自己做主的就是自己的命。
她跳下高台,是走投无路的选择,也是替自己和自己所嫁之人元启的救赎。
如果她性格再坚强勇敢一些,如果她能再强势一些,也许元启就不敢如此轻慢她,只把她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轻易就用自己的想法为她做了决定。
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是可悲的,可是如果连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都没有,那就是可怜了。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他人手中,即便他是至亲之人。
她内心不够强大
她注定成不了甄嬛式的人物,因为她的内心不够强大。
丫鬟告诉她,元启可能在做的事情,她的反映是不相信,质疑自己的丫鬟。她念主仆之情,用计放了她一条生路,可从此,她就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
荀白水接她回家,想探查元启。安如面对自己的婶娘,却什么也不敢说。后来,白水被杀,凶手戚夫人藏在自己的府苑之内,她知道了真相,可是依旧什么也做不了。
她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尤其是看到元启残忍地烧死戚夫人之后。
我真担心她从此会变成一个抑郁症患者,可最后她一心求死,可能也是真的患了抑郁症吧。
她嫁入莱阳王府,什么也不知道时,很快乐,很幸福;可知道一切真相之后,就变得郁郁寡欢、不知道何从何从,连孩子都没能保住。
如果早知道她如此,又何必让她知道这一切呢?也许就像元启一直隐瞒她真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其实之前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读书?我觉得除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读书能开阔我们的内心,能强大我们的内心。
一个人的一生,要面对太多的挫折和苦痛,无知的人傻乎乎生活一生,普通人艰难地活一生,而睿智的人快乐地活一生。
我最佩服甄嬛的地方,就是一生经历过爱情幻灭、经历过生死别离、经历过底层挣扎,最后还能笑着爬起来,继续战斗!
如今这时代,只有活成甄嬛,才能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