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大概比现代人更能理解诗意地栖居的含义,因为他们终日与诗为
伴,生活诗意盎然,因而一贯就是诗意地栖居。当然,要作诗就得读书,读书
与生活经验一起化作诗歌灵感,积淀为诗歌内容。而从诗中去寻觅他们读书生
活,则让我们看到他们诗意地栖居原来是从读书开始的,如周瑀这首诗:
潘司马别业
门对青山近,汀牵绿草长。
寒深包晚橘,风紧落垂杨。
湖畔闻渔唱,天边数雁行。
萧然有高士,清思满书堂。
好环境啊,依山傍水。首联乍看,还以为是春天。然后紧接着一句却点明是
秋天。秋天的景致,天凉了,橘红了,风起了,叶落了。渔舟唱晚,归家时候;
雁阵南飞,跋涉途中。萧索的景致,不减读书人高雅的情致。青山青草,清风清
水,清唱清影,无不让人起一种清思。在此环境中,清心读书,襟怀洒脱如风落
垂杨,抖尽俗虑;举止超脱,如隐逸江湖之渔夫,如飘然远举之鸿雁。前面极力
摹写环境,都是为了最后人物的出场,而人物的出场竟然是在书堂,何等清高(从
最后两句中提炼关键字,得“清”“高”)!萧索的景致与萧然的情趣,既有一种
内在的一致,又形成对比,可谓对立又统一。一致性,在于萧索的景致显出一种
冷清的气象,而萧然的情趣体现的是一种冷静的情绪;对比,在于萧索的景致往
往使人悲哀、忧郁,置身于萧索、幽静的环境中,人往往会感觉孤独、不适,人
的情绪会被环境影响甚至受其支配,而萧然的情趣则超脱于环境,个体并不感到
孤独、不适,并不感到悲哀、忧郁,反而有一种悠然自得、自我掌控良好的感觉。
为什么会如此?就在于读书陶冶了情操,改变了气质,扩充了胸襟,提升了“正
念”,比如韦应物下面这首诗:
春日郊居寄万年吉少府中孚、三原少府伟、夏侯校书审
谷鸟时一啭,田园春雨馀。
光风动林早,高窗照日初。
独饮涧中水,吟咏老氏书。
城阙应多事,谁忆此闲居。
山谷鸟啼,“鸟鸣山更幽”。田园雨收,空气清新宜人。雨后天晴,风和日丽。
当此时,饮涧水而知足,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何况有书为伴!《老子》一书多以水喻道,声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提倡
“味无味”,因而饮水与读《老子》有一种内在的关联,一种味道的相通。这种
闲居的惬意、自在,自然是身在朝廷、公务缠身的人所难以想象的,正如《老子》
所提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是闲的真谛。整首诗通篇白描,但是细
细品味,里面涉及到视、听、触、味,是身心完全放松后的丰富的感官体验,是
人与自然了无隔阂、融为一体。心理学上有“正念”一说,源自佛教,意即心灵
的专注,现代发展为接受并意识到当下的时刻、实践和体验的含义。我们从这首
诗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正念”。这种正念从何而来?也许正得益于“老氏书”。
韦应物在山中读书,悠然自得,闲适畅快,想必处境不错。如果处境不好,
心情不愉快时,是不是就无心读书了呢?其实不然,在不利的处境与遭遇中,读
书更能给人慰藉与力量,如韩愈这首诗:
县斋读书(在阳山作)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
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
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
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
青竹时默钓,白云日幽寻。
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
谪谴甘自守,滞留愧难任。
投章类缟带,伫答逾兼金。
这大概是诗人很不得意时做的诗。诗人被贬谪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心情其
实是不好的,读书是最好的慰藉。读书必在山中,在树林中,松树高洁,桂树芬
芳,如对君子一般。读书必寻初心,而后能游目骋怀,纵情山水,可听猿啼,可
临清泉,可攀青竹,可招白云,吟诗作赋,饮酒作对。读书必寻道心,而后末事
都捐,俗虑皆尽,志向高洁,坚贞不屈。松桂、清泉、青竹、白云,这些事物无
不高洁,显示的是一种差异的和谐,连哀狖啼叫原本很凄清,容易引起人的悲凉
的情绪,却成了让人清醒的钟声一般,从而在美学上达到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这
种统一显示了精神的力量,更显示出读书的作用,不仅是给人慰藉,更重要的是
给人力量。书籍的背后是文化,它如泰山,如黄河,如长城,有着磅礴伟力,支
撑着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给予人类生活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无穷的勇气。
喜欢在山中读书,看来也是古人的风尚,如刘昚虚这首诗:
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道路被白云遮断,溪水却迢迢不断。后面两句是承接第二句,“远随流水香”
可谓迁想妙得,以虚写实,它一变通常印象中落花带给人的一种令人惋惜的哀伤
的意象而变成一种令人惊叹的、美好的意象,别开生面。《西游记》中有“鸟啼
人不见,花落树犹香”的诗句,与此类似。第五句呼应首句,有路通向门户。在
山中深林掩映之中,有读书堂,有人读书。人藏在书中,书藏在堂中,堂藏在林
中,林藏在山中,山藏在云中。古人说,“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
水,此人生三乐”,这首诗就勾画了这种境界。闭门读书,深林人不知,唯有太
阳每天来探视,书籍与阳光交相辉映,令人忘记山中岁月;门对山路,冷清僻远,
非佳客无到访之意趣,非佳客不开门迎接;而一出门便是青山、白云、溪水。这
是隐士,也是高士,整首诗刻画了一种读书人的清高。读书需要一种环境,在远
离喧嚣的山中,无人打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畅游书中,俯仰天地,此心光
明,亦复何言?
还有下面贾岛这首诗,写的是送友人去山中读书:
送独孤马二秀才居明月山读书
濯志俱高洁,儒科慕冉颜。
家辞临水郡,雨到读书山。
栖鸟棕花上,声钟砾阁间。
寂寥窗户外,时见一舟还。
志向高洁,所以避世读书;避世读书,因而志向高洁,两者似乎互为因果。
辞家入山,一般人做不到,诗人写到这里时,似乎进入一种非想非非想的境界,
第三句还显得很自然,第四句就有点出人意表。可能送别时正好下雨,也可能没
有下雨,只是造出这样一句。不过两句之间有内在的关联,第三句里的水俨然就
化作第四句的雨,雨水将人送到山里,似乎具有人情,实际双关性寓意自己的挂
念与真挚的情感伴随着友人一路。这种写法类似于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的手法,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也
是从水写到雨。后面四句,鸟栖树上,静;阁楼闻钟,也是静。寂寥窗户固然寂
寥, 望见“一舟”也是寂寥。几句结合起来,刻画了一种高远、清空的意境,
也是一种读书的意境。
读书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所谓“养移体,居移气”,环境对人的影响当然是
很大的,这是古人为什么要到山中读书的原因,如果不能到山中,也要营造一个
好环境,比如植有青松的书院:
书院二小松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对着松树读书,别有一番风味。青松高古,倒不一定是其树龄很大,哪怕是
小松也显得高古。高则超凡脱俗,古则浑朴厚重,连松风也似古琴细韵,最宜相
伴读书人。古人常常随身携带古琴,松树下读书、松树下弹琴,这样的题材在古
代绘画中经常见到,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种风度?天际真人,高士!常常对着高
古、高洁的松树读书,能不成为高士吗?这首诗当然寄托了这样一种情趣,但是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读书的乐趣:读书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这种滋味甚至让
人废寝忘食,如刘禹锡这首赠别诗: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行尽潇湘万里馀,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数间茅屋,生活清贫,而人身泰心闲,为何能如此? 智者乐水,安贫乐道,
发愤读书。“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很美的一幅画面。闲则临水,
发愤则夜读书,一张一弛,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又是内在统一的,这就是读书生
活的滋味。茅屋远人,孤灯相伴,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这就是读书人的修
养情操。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的期望,期望友人学有所成,“策成终自诣
公车”。“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与“数间茅屋闲临水”呼应,仁
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在其中,乐亦在其中,既是诗人的超脱,也是与友人的遥
相呼应,同声相应。
再如卢纶这首诗:
秋中过独孤郊居
开园过水到郊居,共引家童拾野蔬。
高树夕阳连古巷,菊花梨叶满荒渠。
秋山近处行过寺,夜雨寒时起读书。
帝里诸亲别来久,岂知王粲爱樵渔。
秋夜下雨,寒气袭人,夜半醒来,不能入寐,起床读书。如果没有中间的这
两句诗,还以为主人公就是一般的隐士,或者所谓的“樵夫”、“渔夫”,然而读
书将其与这些人区分开来。“秋山近处行过寺”,幽;“夜雨寒时起读书”,静。唐
代的诗人似乎特别爱游览寺庙,这是一种寻幽,在幽静的寺庙体验一种远离尘嚣、
觉悟的生活,暂时超尘脱俗。而读书也能达到同样效果,在宁静的深夜醒来读书,
体悟宇宙人生的奥妙,何尝不是一种醒悟或者觉悟?实在,两者有殊途同归之妙。
当然,你也可能说“一盏秋灯夜读书”“夜雨寒时起读书”是发愤读书,似乎是
苦读,然而能够如此,难道不是一种觉悟?难道在苦读之时就没有快乐?孔子说,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真正的发愤能体会到一种特别的快乐。
今天,深夜读书的情景对于学生可能还能常见,对于大众可能就不那么常见
了,而山中读书的情景就很少了,这种经历一般人都不会有。如果可能,你不妨
到山中读书;如果可能,你不妨深夜读书,体会一下唐代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深刻
体验与高远的旨趣,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孤独时可读书,失意时可读书,欢喜
时可读书,悲伤时可读书,不管何时,不管何时,不管什么处境与遭遇,读书能
给人慰藉,给人温暖,给人快乐,给人力量。读书,而后能诗意地栖居,正如唐
代诗人。